国家博物馆#梅澜之伟大 戏外见芳华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同光十三绝》 沈蓉圃
文章插图
“剧界大王”纪念章
文章插图
鸽哨
文章插图
爱森斯坦和梅兰芳合作把京剧《虹霓关》片段拍成电影◎黄哲
梅兰芳,名澜,艺名兰芳,字畹华。今天提到这个名字,所有人都会马上想到京剧;而提到京剧,恐怕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也都是这个名字。春节前夕,国家博物馆推出重磅新展“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以梅兰芳为首的“四大名旦养成记”,可以看到以《白蛇传》为由头、梅派青衣的薪火相传,还能以这位伶界大王为中心人物,从通信等实物草蛇灰线、摸清其中复杂的“门里师徒、家里兄弟”的亲属和师承关系,其随时代变迁的进退演变令人唏嘘。
展览缘起京剧大师梅兰芳,又远远超出了这门表演艺术的范畴。在笔者看来,“梅澜芳华”之所以芳华绝代,那些“芳华在戏外”同样不可多得,耐人寻味。
一处住所
梅兰芳之所以能成为几代人心目中的京剧乃至传统戏曲的第一人和代名词,除了个人的艺术成就,还在于其影响力。
位于北京东城的缀玉轩——即无量大人胡同(后名红星胡同)的梅兰芳故居书斋,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瑞典王储、诗歌之王泰戈尔这些到中国、北京访问的外国大人物的打卡之所。芭蕾皇后和动作明星,甚至在他的指导下,欣然扮上青衣和武生的造型。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回京定居,却谢绝了有关部门为其要回缀玉轩的好意,理由是“已经成为公产,不给国家和别人添麻烦”,而在西城护国寺街另择宅而居,也就是今天的梅兰芳纪念馆,一时传为佳话。只可惜,随着金宝街的建设,这处建筑艺术精品连同半条胡同在内,湮没于历史云河。
一顶帽子
早在百年前,梅兰芳就带领梅剧团勇敢“走出去”。梅兰芳1930年访美所获“梅博士”的荣衔,不仅是对梅兰芳个人艺术、更是对他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尊重。至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日,时代背景判若云泥,不变的是“梅旋风”风靡如故,也证实了渡尽劫波的山川异域,总有一日终将回到风月同天。
在整个展览中有一顶并不出奇的皮帽,1935年,梅先生戴着它率领剧团的访苏之旅,堪称世界文化艺术史上的一段传奇。一张张老照片中,高尔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爱森斯坦……就像在北京缀玉轩那样,大展的主人在莫斯科同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梅兰芳,梅兰芳的这次访苏之旅,让这世界戏剧三巨头奇迹般聚首,是代表不同文化的戏剧观的历史性对话。
梅剧团访苏演出,因为太受欢迎连续加演,场场爆满。为此,同样身在异乡的布莱希特也连场追看中国国粹。他尤为赞赏梅兰芳演出的《打渔杀家》:“一个年轻女子,在舞台上站立着划动一艘想象中的小船。这个女子的每一个动作都宛如一幅画那样令人熟悉;河流的每一转弯处都是一处已知的险境;连下一次的转弯处也在临近前就让观众觉察到了。观众这种感觉是通过演员的表演而产生的,看来正是演员使这种情景叫人难以忘怀……”
着迷之余,德国戏剧大师表示:自己多年来朦胧地追求而没有达到的表演效果,已经被梅兰芳发展到了极高的境界。次年,他在《论中国戏曲与间离效果》一文中写道:“(中国戏曲)这种演技比较健康,它和人这个有理智的动物更为相称,它的创作已被提到理性的高度……”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对布莱希特的创作理念产生了影响,加之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几年后,布莱希特创作了《四川好人》。
- 博物馆#顾拜旦手稿、历届冬奥会火炬……全国最大冰雪主题博物馆在这里
- 甘肃省博物馆|【网络中国节·元宵】虎虎生风度佳节 博物馆里赏“大猫”
- 文徵明#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特展中看中国画中的隐逸与交游
- 中国国家书画院#中书协著名书法家白宇,精美楷行草书法欣赏,笔力千钧,气势恢宏
- 通江银耳博物馆&四川通江县:大手牵小手 博物馆里“闹”元宵
- 国家级非遗|国家级非遗项目 | 元宵节“云”赏酥油花
- 艺术家@从毕加索到塞尔敏,大英博物馆呈现一位影评家的眼光与收藏
- 代言人$FILA斐乐携手梵高博物馆推出全新联名系列 展现优雅艺术格调
- 博物馆|这个工薪阶层玩收藏,结果被坑到牙疼。
- 老挝国家电视台|这场视听盛宴即将在老挝国家电视台播出!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