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韦伯|没有风浪的生活,有什么意思?( 二 )


不确定性是生活的一部分 , 直面它 , 或许才能找到自己心中真正期待的未来 , 找到那片绿洲 , 不管它或清晰或模糊 , 这是我们想要达到的远方 。
【马克思·韦伯|没有风浪的生活,有什么意思?】02.
可能的答案是 , 先走出第一步
在现有的心理学研究中 , 缓解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 , 其实没我们想象中那么困难 , 很多时候 , 问题的解决仰赖于「行动」 。
为了减缓焦虑 , 「正念减压」(Mindful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的应对方式是把事物拆解为主观与客观 , 找到自己能做到的 , 在迈出第一步后 , 你会发现 , 不确定性将变为一个个可能的分支和选择 , 带来更多的安心感与掌控力 。
一个有启发意义的例子 , 是青年作家杨潇走出人生迷茫时期的经历 。 辞职后 , 他的写作生涯一直不顺遂 , 甚至遭遇了人生的存在主义危机 。
后来 , 他决定重走一条道路 。 百年前在这条路上 , 数百位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 , 他们为了躲避战火、继续求学 , 徒步穿越西南群山 , 走完1600公里的旅程——成就了日后熠熠生辉的「西南联大」 。
马克思·韦伯|没有风浪的生活,有什么意思?
本文图片

《西南联大》
杨潇一边行走 , 一边翻阅当年抗战中西南联大学子的史料记录 , 也走访当年旅行师生的后人 。 往事逐渐清晰 , 掩埋在历史尘埃中的一个个鲜活的师生形象跃然纸上 。
宏大的传奇故事之外 , 他们有着自己质朴的真实的生活 , 有爱好和偏见 , 也需要理解并处理国家与自我的危机 。
与杨潇的行走契机一样 , 西南联大的师生 , 并非在出发之时就已目标明确 , 用他的话说:「历史回头看道路很清晰 , 在当下却都是困境」 。 他们不知道终点为何 , 只抱着理想主义的微光走下去 。
「在愤世嫉俗和悲观失望袭来之前 , 探寻真理就是奔赴昆明的理由」 , 杨潇在日后创作的《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一书中写道 。
通过这次长时间的行走 , 杨潇逐渐「找回了方向感和掌控感」 。 同时 , 跟随他的笔触 , 这些西南联大的师生们用自身探索与行动留下的思考 , 在百年后仍然能够给迷茫与困顿中的我们带来回响与共鸣 。
在旅途开始的时候 , 他们一定料想不到自己日后在思想史与文化史上的成就 , 但通过一步步的行走 , 他们不仅超越了自我 , 也超越了时代 , 这些思想和探索成了深深浅浅的划痕 , 在历史上留下痕迹 。
另一个在2021年给许多人带来启发和共鸣的 , 是「螺丝不肯拧紧」的故事 。 故事的主人公陆庆松 , 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种答案 。
上世纪90年代 , 陆庆松在清华大学做音乐老师 , 但经历了大学改组 , 留长发、玩乐队都被领导批评禁止 , 有人劝说「低个头 , 一切都好说」 。 但陆庆松不愿意 , 辞去令人艳羡的工作后 , 他做过乐团指挥、网球教练……开始一辈子不买房打零工的「非典型北漂生活」 。
工作不赚钱也不轻松 , 甚至很多时候连名誉都得不到 。 陆庆松心里不是不明白利弊 , 他说 , 「我走了很多岔路 , 但我是自愿的」 。 虽然在被《人物》挖掘出来之后 , 陆庆松的做法被许多人称颂 , 但不难想象 , 他在30年前选择走出的每一步 , 对他来说都并不轻松 。
没有遵照当代社会打造的既定路线前进 , 陆庆松说 , 自己只是在「把没挣来的钱买时间」 , 「我这时间不管是拿来玩 , 拿来看书 , 拿来练琴 , 这是我的自由」 。
陆庆松带来的触动 , 不只是面对极易焦灼的当代生活的一种平静或抵抗 , 更用一辈子的身体力行让我们看到 , 人生的确可以有另一种可能 , 不一定需要仰仗某种「成功路径」才能行走下去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