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评论|看了《人世间》,我发现还是多生几个娃好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 | 任大刚
春节没啥文娱活动 , 朋友推荐我看看电视连续剧《人世间》 。 每天晚饭后 , 我就会打开投影仪 , 看到11点过才罢 , 目前已经看了20多集 , 还没有看完 。
该剧讲述的是东北“吉春市”平民社区“光字片”的一户工人家庭从1969年到2010年这40多年的生活 。
故事开始于1969年 , 优秀的八级工、户主周志刚 , 和重点中学毕业的儿子周秉义及女儿周蓉 , 三人几乎同时奔赴外地 , 周志刚去重庆参加“大三线”建设 , 周秉义去冰天雪地的生产建设兵团插队落户 , 女儿周蓉去了贵州当知青 。 家里只剩下不识丁的妻子李素华和初中毕业的小儿子周秉昆 。
在前20多集 , 故事围绕着儿女们的婚恋、事业发展和家庭团聚以及朋友交往中的种种矛盾冲突展开 。 由于观众们无比熟悉该剧涉及的各种历史背景 , 据说引起的共鸣很多 。
我看此剧的时候 , 逐渐发现 , 这不就是一部生动的计生新政宣传片吗?
“五丁抽三” , 家庭还在 1969年 , 齐齐整整的周家五口 , 三纸命令 , “五丁抽三” , 一刹那被分拆到中国的四个地方 。 这个走出家门去“工作”和“上山下乡” , 不是现在外出打工的概念 。 打工可以随时回来 , 可那个时代的“工作”和“上山下乡”不行 。
周志刚去“三线” , 不是临时抽调 , 而是正式调动 , 连户口都跟着走了 , 也就是说 , 这一去就得干到退休为止 , 结果退休后又干了两年才回来 。
周秉义和周蓉去农垦兵团和贵州插队落户 , 也没有谁告诉你什么时候可以回城 , 除了探亲回家 , 也是削了户口 , 一去不复返的 。
观点评论|看了《人世间》,我发现还是多生几个娃好
文章图片

如果周志刚客死他乡 , 如果周氏兄妹最终不能回城 , 那么这个五口之家从1969年开始 , 除了书信往来 , 也就彻底散了 。
但幸运的是 , 周家还有一个不成器的儿子周秉昆守着不识字的母亲李素华 , 这里成了一个外出“三丁”的精神归宿 。 这外出的“三丁” , 心心念念的就是回家团聚 。
当时上山下乡政策允许城镇多子女家庭每家可以留一个孩子在城市 , 但在另外两个高干家庭中 , 却是没有子女或长时间没有子女守在身边的 , 被打倒的郝省长和酱油厂的曲主任 , 身边都没有子女 , 抗风险能力很低 , 看似社会地位很高 , 一有风吹草动 , 搞得不好下场很惨 。
这种家庭子女结构的设计安排 , 表明了多子女的实在好处 。 同样遭遇巨大的社会动荡 , 周家可以屹立不倒 , 两三年可以谋划一次团聚 , 而郝省长贵为一省父母 , 夫妻生死不明 , 唯一的女儿下嫁贫民子弟 , 动乱岁月要不结束 , 这个家庭就彻底败了 。
“二子北大” , 阶层跃迁 周秉义和周蓉都是重点中学的学生 , 一恢复高考 , 他们都考上了北大的中文系和哲学系 , 这是当年最红火的专业 , 找到一份好工作根本不是问题 。
【观点评论|看了《人世间》,我发现还是多生几个娃好】周家儿女成婚后 , 整个家族四对夫妻 , 一半是大学生 , 他们后来的职业包括党政官员、大学教师、医生、文化人、商人和宗教人士 , 互相衬托 , 基本上全部进入精英阶层 。
周志刚是个文化不高的工人 , 那个时代算是有一点社会地位 , 放在今天 , 还是社会平民阶层 , 但他的家族经过一代人的努力 , 成功进入精英阶层 。
观点评论|看了《人世间》,我发现还是多生几个娃好
文章图片

图/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