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管|方竹古笔

画室里一个明代的彩绘漆柜内 , 有一个薄薄的松木板制成的小盒 , 里边放着几支旧笔 , 竹管的笔杆在三十年前就给手指磨光 , 有的笔锋还磨掉了一截 , 快成“短平头”了 , 但它一直被我悉心保存 。
对于书画者 , 笔是心之具;画画的人最看重的画室物品是笔 。 齐白石去世前 , 嘱咐家人把他那支羊毫的“当家笔”随自己一起同葬 。
【竹管|方竹古笔】每个人使用的笔各不相同 , 皆由各人画什么及其性情所决定 。 画家只用自己用惯了的笔画画 。 也就是说 , 画家最难受的事 , 就是用自己没用过的笔写字或画画 。 所以 , 逢到一些场合 , 被人再三请求使用备好的笔墨“留下墨宝”时 , 大多不会写出自己称心的字 。
最初插在我画室中笔筒里的只有三种笔 。
一种是从黄鼠狼尾巴取毫而制成的狼毫笔 , 主要是叶筋笔和鹿狼毫山水画笔 。 陈少梅先生好用叶筋勾皴山石 。 这种叶筋笔可以皴出马远和夏圭那种斧劈皴的刚健之美 。 但叶筋锋的锋毫过细 , 含墨量少 , 落墨单薄 , 还得配上一支笔锋较粗的鹿狼毫画笔 。 另一种是用山羊毛制成的羊毫笔 , 主要是大中小号的“白云”系列 。 这种羊毫笔 , 柔和绵软 , 蓄水量大 , 极适合晕染 。 另有一种是兼毫 , 兼用狼毫与羊毫两种材料 , 下笔时便兼有狼毫的劲健与羊毫的柔和 , 亦刚亦柔 , 变化亦多;用它皴擦山峦草莽时得心应手 。
不同的笔会带来不同的效果与意趣 , 特别是近三十年随着社会富裕 , 书画兴盛 , 各种复古的笔如诸葛笔以及用新材料制成的笔如草笔、麻笔、马尾笔、熊鬃笔等林林总总 , 不胜其多 。 我作画不喜欢旁门左道 , 怪力乱神 , 靠着新工具新材料带来的外在的特效来出奇制胜 。
然而 , 在传统制笔中略加改造 , 加入一些创新 , 却往往带来意外的欢喜 。 一次 , 宋雨桂给我一小纸包 , 纸是画案上墨迹斑斑的废纸 。 待打开纸包一看 , 是几支小笔 。 笔杆是淡黄色的竹管 , 细如筷 , 尺余长;笔锋是纯羊毫 , 也是极细极长 , 好似一缕眉梢 。 雨桂说:“这笔画树枝极好用 , 你拿去试试 。 ”这样又长又软的羊毫怎好画树枝?
我当即抽出一支 , 蘸了水墨 , 在桌上一块宣纸上抹了几笔 , 感觉真的出奇的好 , 看似弱不禁风又细又软的一束羊毫 , 里边仿佛有充足的劲力 , 画出线条不单挺拔有力 , 还有味道 。 此时 , 只听耳边响着雨桂得意的声音:“怎么样 , 好使吧 。 ”我问他这笔出产何处 , 他说制笔的是一位山东滨州人 , 喜好玩笔 , 自己选料 , 自己捆扎 , 却从不卖笔 , 每制新笔 , 辄必送给友人去试 。 别人说好 , 他就高兴 。 雨桂说:“你喜欢 , 他开心 。 我回头找他要 , 给你多备几支 。 ”
我最初用的画笔多是北京李福寿制的笔 。 笔杆上的字是手工刻的 , 正楷小字 , 刻工讲究 , 勾撇点捺 , 都很精当 。 老师嘱咐买笔时挑笔要看三个方面:一是笔杆要直 , 挑笔时把笔平放桌上一推 , 笔杆转动均匀者为好;二是笔头要牢 , 笔头是用松香粘在笔杆上的 , 挑笔时须捏着笔头轻轻拔一拔 , 牢固者为好;三是没有虚尖 , 这一看便知 。
老师要求执笔时 , 一定要手执于笔杆中部 , 靠上更好 。 执笔高 , 才能悬腕悬肘 , 画起来挥洒自如 。 倘若执笔低 , 只能靠手腕的转动 。 现在看网络的视频上 , 常见有人用手指捏着笔头写字画画 , 这只能笑而称为“指写”了 。
我喜欢收藏 , 偶尔也藏一些老笔 , 其中有一支是我的最爱 。 这笔的笔杆十分少见 , 方形 , 指粗 , 皮质光润 。 这种竹管天然方形的方竹生长于江浙和安徽一带 , 看上去有种特异的气质 。 此支笔的上端有笔帽 , 用的是更粗一些的方竹的竹管;笔帽的帽口和笔杆的上下端 , 都镶着紫檀木的细边 , 做工十分考究与雅致 。 笔帽上刻着年款:“康熙癸未三月” , 距今已逾三百年 , 应是珍贵的古笔 。 更珍罕的是笔杆迎面刻着两句诗:江上年年芳意早 , 蓬瀛春色逐潮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