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通盘谋划 , 应中外合作、以我为主
“当我们把中书外译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来对待的时候 , 就不能采取零敲碎打、‘抓到篮里就是菜’的随意办法 , 必须有通盘考虑、系统认知 。 ”潘文国强调 。
不谋全局者 , 不足谋一域 。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沈天瑜观察发现 , 中国的治理模式、减贫事业、科技创新 , 都是外国同学比较关注的议题 , 而新加坡对中国发展实践进行全方位描述、深入分析的译作还比较缺乏 。 “外国同学只能通过互联网来碎片化了解关于中国的信息 。 ”
对中国发展之道好奇的 , 不只是外国学生群体 。 随着中国科研和学术产出及影响力快速增长 , 国际学术界希望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同行的研究情况 。 “尤其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管理创新、产业模式等题材的图书受国际学界关注 。 ”外研社相关人员介绍 , 该社外译的厉以宁《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陈云贤《市场竞争双重主体论》、徐湘林《中国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等书籍备受海外学界关注 。
“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 , 也需注重从中国视角‘讲好世界故事’ , 让中国书籍‘走出去’的过程与中国主体性世界观的生发过程同频共振 。 ”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说 。
内容之外 , 外译人才的培养和支持也是关键之匙 。
“‘中外合作、以我为主’的翻译队伍建设是比较理想的译者模式 , 既可以确保原著的立场观点不走样 , 也可以做到译文语言流畅、地道可读 。 ”经过对中书日译的长期考察 , 郭德玉指出 。
面对高水平外译人才匮乏的现状 , 亟待储备一批包括中国本土译者、海外华人译者和国外汉学家在内的翻译和审订队伍 。 当前 , 仅仅依靠海外汉学家们译入母语 , 还无法满足我国对外传播的预期 。 郭德玉认为 , “大力加强‘中译外’人才的培养 , 精通外语、具有专业背景、广博知识储备的高水平翻译人才 , 才是翻译事业生生不息的希望所在 。 ”
“很希望看到中国文学在自己国家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 ”对于思黛等中国文学的“小语种译者” , 他们期盼着得到更充足的翻译与推广支持 , 让他们更轻松地从事所热爱的中国书籍翻译事业 。
2013年 , 中外高端人文交流品牌项目“新汉学计划”正式启动 , 通过“博士生培养”“综合学术研究”与“海外高级中文翻译人才培养”等项目 , 致力为海外学生学者、各界精英人士与优秀青年提供优质资源 , 培养一批精通母语和汉语、文化学术背景多样、科研能力突出的汉学与中国研究学者 , 服务国际中文教育大局 , 积极推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与世界多元文化互学互鉴 。
译作传播不仅重在译者 , 也离不开出版发行 。
“从出版的角度 , 我们打破同行竞争的壁垒 , 国内外出版社共同策划、合作出版、合力营销 , 将优质中国图书内容传播给世界” , 浙江大学出版社国际合作部主任徐倩介绍 , “选题国际化、出版服务化、营销全球化”是出版社提升版权“走出去”的重要路径 。
多方面的合作运作模式、多主题的选题空间、多渠道的发行场域、多模态的呈现形式 , 对于提升中书外译质量、让更多中国文化思想在海外图书市场上亮相 , 都至关重要 。
在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中 , 中书外译更需坚定文化自信 , 拓宽世界眼光 , 在知己知彼中为多层次文明对话作出更大贡献 。
(本报采访人员 肖人夫 本报通讯员 舒天楚)
【编辑:王诗尧】
- 文化|“中译外”里中外合作的意义:知己和知彼,对话与建构
- |想要有效平衡生活与工作,给你一份“自由”的职业生涯规划建议书
- 书画界|“是真画者,乃见畅神”——读钱瘦铁先生
- 王仙芝!雪中悍刀行:武学最高境界,原来就是我们常挂嘴边的“四字真言”
- 十七圆!真相与常识(83) | 今年元宵节,十五的月亮为何“十七圆”?
- 许东方!“80后”手工盘扣传承人许东方:希望中国传统艺术能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 二十四节气|在“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丨雨水:生命萌动的时节,蕴含无限潜能
- 瑰宝|“金相玉式”瑰宝展延期了!近300件文物带你领略金玉之美
- 蟑螂|“小人害人,必露尾巴”:小人在害你之前,往往会露出这几个破绽
- 最终幻想起源|教师招聘备考-解读《“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