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幸运我读到了这本书!”“强烈推荐 , 古老、简洁而清晰的东方智慧 。 ”在全球图书网购平台 , 《道德经》译本多年来得到大量外国读者的推崇 。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 世界各国经典著作中 , 中国的《道德经》是被翻译成最多种语言、发行量最大的传世经典 。
从哲学经典《道德经》到科幻文学《三体》 , 中书外译经历了从懵懂前行到积极探索的转变 。 通过外译走向世界的中国书籍 , 在对话与建构中 , 成为中华文化“出海”的重要载体 。 走向世界的“中国书架”在摸爬滚打中“开枝散叶” , 但似乎远未“枝繁叶茂” 。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 如何让中国书籍向外“走深走实”?
1.中书外译 , 从历史中款款走来
“大规模中书外译可追溯至16世纪末的来华传教士 , 迄今已有400多年 。 虽并非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主要目的 , 但他们在客观上完成了文明的传递 。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王颖冲说 。
“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 , 知名的有70多人 。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名誉会长潘文国发现 , 这一时期 , 西去的主要是中国经典 , 比如利玛窦翻译的《四书》 。
据考证 , 中国历史上译入欧洲的第一本著作 , 是1590年西班牙传教士雅各布森翻译的《明心宝鉴》 。 中书外译的专业化发展始于19世纪下半叶 。 鸦片战争以后 , 中书外译的数量和种类大幅提高 。
与此同时 , 中国译者也系统投入到中书外译的事业中 。 例如 , 辜鸿铭将《论语》《中庸》和《大学》翻译成英文 。 “这与当时的留学政策、国内外语教育大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 ”王颖冲说 。
改革开放以来 , 中书外译“国家队”逐渐壮大 。 20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熊猫丛书” , 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修了“一条实实在在的路” 。 “大中华文库”“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一系列国家翻译实践 , 极大满足了中国作品“走出去”的渴望 。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 更是拓宽了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想象空间 , 给了中国出版更多互学互鉴、交流互动的机会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与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合作 , 把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 , 如余华的《活着》、王刚的《英格力士》、苏童的《米》等输出到多个“一带一路”国家 。
时至今日 , 中书外译的舞台上依旧活跃着众多国外汉学家 。 比如 , 出生于1939年的美国汉学家葛浩文 , 已经翻译了30多个中文作家的60多部作品 , 被喻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首席接生婆” 。
物换星移 , 一些青年汉学家也携译作崭露头角 。
《传奇女书》是清华大学教授赵丽明的力作 。 意文版《传奇女书》被意大利著名杂志《全景》评为今年“意大利最值得阅读的50本书”之一 。 仿佛“深山里的野玫瑰”带着南岭的清芬和潇水的温情 , 走出了“与世隔绝” , 为更多世界另一头的人们“采撷” 。
让流传于湖南省江永县的女书文字走进意大利人文学视野的 , 是意大利译者茱莉(Giulia Falcini) 。 “意大利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喜爱和好奇与日俱增 。 ”茱莉发现 , 莫言、余华、苏童等中文作家已在意大利出名 , “他们的作品非常畅销 。 ”
- 文化|“中译外”里中外合作的意义:知己和知彼,对话与建构
- |想要有效平衡生活与工作,给你一份“自由”的职业生涯规划建议书
- 书画界|“是真画者,乃见畅神”——读钱瘦铁先生
- 王仙芝!雪中悍刀行:武学最高境界,原来就是我们常挂嘴边的“四字真言”
- 十七圆!真相与常识(83) | 今年元宵节,十五的月亮为何“十七圆”?
- 许东方!“80后”手工盘扣传承人许东方:希望中国传统艺术能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 二十四节气|在“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丨雨水:生命萌动的时节,蕴含无限潜能
- 瑰宝|“金相玉式”瑰宝展延期了!近300件文物带你领略金玉之美
- 蟑螂|“小人害人,必露尾巴”:小人在害你之前,往往会露出这几个破绽
- 最终幻想起源|教师招聘备考-解读《“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