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层面涉及群体如何影响个人(甚至是私人)的判断 , 这是群体极化一词的标准含义 。 群体商讨后形成的成员私人判断会朝着比其初始观点倾向更为极端的方向发展 。 群体成员的观点只朝着某一个方向推进而非另一方向是可能的 , 尽管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通常是相伴而生的 。
我们可以这样解读斯托纳的早期研究 , 即群体动力(group dynamic)通常会使群体和个体朝着承担更大的风险的方向移动 , 但这个结论过于简单 。 后续研究表明 , 在某些条件下 , 群体商讨可能(甚至容易)会使群体和成员的态度更谨慎 。 事实上 , 某些问题确实产生了谨慎的态度转变 。 例如决定是否结婚和在腹部剧痛可能需要医疗救治的情况下决定是否登机 。 在这些情况下 , 群体和成员都转向更谨慎的态度 。 事实上 , 尽管窃贼一起偷盗时倾向于承担更大的风险 , 但他们在讨论后则会趋于谨慎 。
研究人员注意到 , 在斯托纳的原始数据中 , 当群体成员“有相当大的初始风险偏好时 , 群体可能会表现出最大的向高风险决策转变的倾向” , 群体商讨的结果会倒向高风险的一端;那些“稍微改变或根本不改变风险倾向的群体 , 其成员最初的观点往往接近于天平中间的位置” 。 10因此 , 群体态度转变的方向似乎取决于最初的偏好分布 , 且转变程度取决于原始倾向的极端性 。 由一组非常谨慎的人构成的群体将显著地向更谨慎的方向转变;由一组倾向于冒险的人构成的群体将显著地向更冒险的方向转变;由一组持中间立场的人组成的群体将产生朝着初始倾向的较小转变 。 而转变的具体方向由他们的原始倾向决定 。
在许多与法律和民主有关的议题中也有类似的群体极化现象 , 例如经济援助、建筑、政治领袖、种族主义、女权主义和有罪或无罪判决等 。 人们对事实不明的问题(如淹没于死海的索多玛城距离海平面有多远) , 以及政治和法律问题 , 甚至是幻灯片中人物的魅力大小等评价性问题都出现了观点极化的现象 。
03
愤怒启发式
【观点|“偏激的大多数”:群体极化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几年前 , 我曾参与一系列关于愤怒、惩罚性意图和罚款的研究 。 我们的基本发现是 , 当普通人在考虑如何实施惩罚时 , 会使用愤怒启发式(outrage heuristic)方法 。 他们首先判断潜在行为引起的愤慨程度 , 对惩罚的衡量就建立在这一判断上 。 我们发现 , 在有限的数值尺度上 , 通过人们的愤怒程度几乎可以准确地预测出他们的惩罚性意图的强烈程度 。 这意味着人们是凭借愤怒的直觉进行惩罚性报复的 , 认为人们应该因自己的错误行为受到惩罚 , 以此作为对社会愤怒情绪的回应 。 除非受到引导 , 否则人们不会去思考什么样的威慑才是最合适的(即使有提示 , 也不愿意去思考) 。
我们在一项研究中测试了群体商讨对惩罚性意图和罚款的影响 。 该研究涉及约3000名符合陪审团资格要求的美国公民 , 主要目的是确定观察和讨论他人的惩罚性意图是如何对个人情绪产生影响的 。 我们的核心目标是探索社会互动加剧愤怒情绪的机制 。
首先 , 受试者需要在一个给定的范围内私下记录自己的个人判断 , 然后加入6人组群体 , 讨论并产生一致的“惩罚判决” 。 最初 , 受试者需要填写一个由0到8标识的“惩罚判决” , 其中0代表根本不应惩罚被告人 , 8则代表应极其严厉地惩罚被告人 。 通过这种尺度量表进行衡量 , 惩罚判决的严重程度能反映出人们的愤怒程度 , 所以我们实际上是在衡量愤怒程度 。 在记录每个人的判决之后 , 陪审员需要和其他成员讨论以达成一致的惩罚判决 。 预测陪审团的最终裁决将是单个陪审员惩罚判决的中间值看似是合理的 , 但其实大错特错 。
- 戏剧|借助数字化传播 江苏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新戏迷”
- 学术|今天的“大师”都不必然成为学术典范丨2021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 克莉斯汀$欧洲访书之二 | 英国爵士为夫人的“嫁妆”建图书馆
- 中国&折柳寄情、“双奥”相遇……揭秘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如何延续“中国式浪漫”
- 小晚|深晚天天读|“天下一家”向未来
- 文化|“锁出别样——历代锁具精品展”开展 见证中华锁文化发展历程
- 王颖|“中译外”:千帆竞发仍需通盘谋划
- 文化|“中译外”里中外合作的意义:知己和知彼,对话与建构
- |想要有效平衡生活与工作,给你一份“自由”的职业生涯规划建议书
- 书画界|“是真画者,乃见畅神”——读钱瘦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