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 , 江苏省昆剧院更早一些就开始试水线上直播演出 , 和观众互动 。 2020年4月 , 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春风入戏”昆曲线上演唱会在“全民K歌”APP上线 , 省昆老中青三代同堂 , 演唱会最高同时在线观看人数超10万人次 。 同年8月 , 由石小梅昆曲工作室和省昆联合打造的昆曲《世说新语》系列在B站直播首发 , 变剧场看戏为“网络追番” , 网友边看戏边发弹幕 , 着实新鲜 。
努力破圈 激发新的文化想象
曾几何时 , 传统戏曲观众的“老年化”倾向 , 引来业内不少忧虑 。 但如今 , 传统戏曲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多 , 这股潮流 , 和当前流行的“古风”“国风”热有关 , 和新媒体传播手段有关 , 和更多戏曲人想尽办法主动破圈的接续努力有关 。
著名京剧坤生王珮瑜在2022年B站首届元宵晚会上 , 与阿兰跨界合作 , 把戏曲唱段和流行乐相融合 , 全新演绎许嵩的《燕归巢》 , 将团圆的内涵创新呈现 。 同一台晚会上 , 著名京剧花脸孟广禄搭档青年戏曲演员 , 以影视化的手法重现了《将相和》《定军山》《锁麟囊》等经典国粹 , 呈现了戏曲的不同行当和精神内核 。
无独有偶 , 越剧当代领军人物茅威涛在2022央视元宵晚会上 , 与首位虚拟越剧演员“上官婉儿”同台献艺 , 将跨次元玩出新高度 。 游戏人物“上官婉儿”三年前跨界拜师茅威涛 , 成为越剧女小生 。 从游戏虚拟世界中的越剧皮肤 , 到元宵晚会现场的全息技术的创新演绎 , 充分展现出越剧女小生的独特魅力 。
戏曲名家频频尝试与新媒体、二次元对接 , 名角大腕纷纷放下身段“就青年” , 让戏曲进校园、上网络、覆盖二次元 。
1月19日 , “中华淮剧”在B站上传了由我省淮剧演员陈澄用淮剧戏腔方言翻唱的《神女劈观》 , 这是游戏《原神》中的一段剧情过场动画 , 短短数日便收获140万点播量 , 弹幕留言叫好一片 。
“互联网时代 , 酒香也怕巷子深 。 ”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青年学者宋婷表示 , 尤其是大数据无处不在的今天 , 人们往往只能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 容易陷入“信息茧房” , “想要做好新时代的文化传播 , 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到传统戏曲的魅力 , 必须要学会利用媒介 , 学会抓热点、‘蹭’热度 。 ”
当然 , 传统戏曲有哪些“变与不变” , 各种创新是否会让它们“变了味” , 这个问题也客观存在 。 不过 ,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对此应当持包容态度:戏曲传播 , 在“意”不在“形” 。 戏曲数百年来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 , 在不断吸收时代文化精华、满足百姓需求的改变中 , 戏曲才最终变得更加丰富和迷人 。
省戏剧文学创作院的青年戏曲编剧俞思含除了进剧场看戏 , 还会在微信、微博、抖音的视频号平台上关注致力于传播戏曲元素的博主 。 “这是一种很好的传播破圈模式 。 传统戏曲与新媒体深入融合 , 既能为新媒体平台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高质量内容 , 也能令戏曲更高效、流动地传播给广大人群 , 并基于大众审美的变化 , 不断丰富艺术表现形式风格 。 ”
站在新媒体传播的大背景下 ,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高山冰认为 , 这批青年人“出圈”的原因 , 主要是展演平台变了 , 用户阅读习惯变了 。 在数字化浪潮中 , 戏曲展演和阅听习惯呈现出主体的多元性、时空的交织性、媒介的融合性和形式的交互性等特征 , “年轻一代戏曲爱好者的热情、创意以及对当下审美的理解与追求 , 遇上以视觉化、互动性、娱乐化见长的新媒体 , 特别是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方式的兴起 , 两者碰撞出时代的火花 , 传统的艺术在交互性、沉浸式的展演中生发出新的文化想象 , 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 ”
-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悦听|二月,是一辆开往春天的列车
- 上海戏剧学院@“一壶水”与“一餐饭”——怀念我的两位陈姓老师
- 冰墩墩#冬奥组委官方特许戏剧亮相 冰墩墩雪容融登上儿童音乐剧舞台
- 国家级@甘肃非遗传承人的“空中戏剧”情:“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
- 戏剧|49台73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春季演出季来了
- 戏剧@文学以不同的呈现方式开拓延伸自身价值
- 海曙|京东集团屈兴华: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在路上
- 数字化转型|教师招聘备考-教育行政执法的原则
- 戏剧|梅兰芳游美记②︱在美国讲述京剧故事
- 戏剧|老画报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