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李东伟的水墨世界

《和风扬帆》 纸本设色 李东伟

笔墨!李东伟的水墨世界
文章插图
《风吹稻谷香》 纸本设色 李东伟

笔墨!李东伟的水墨世界
文章插图
《海岸线-风》 纸本设色 李东伟

笔墨!李东伟的水墨世界
文章插图
《静观·天长地久》 纸本设色 李东伟

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黄颂豪

天人合一

广州日报:这些年,中国画界对于笔墨问题的探讨已经很多了,甚至有观点认为传统中国画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在当代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再去谈笔墨,已经是很土的问题了,您怎么看?

李东伟:有的人觉得乡村很土,甚至把接触人民、接触群众也说成土;有的人谈笔墨,出口便是高大上、儒释道,似乎把笔墨的精神性提得很高。其实,持上述观点的人并不真正理解笔墨。在我看来,笔墨是一种媒介,掌握并运用这种媒介,是画家一辈子的功课。

广州日报:有观点认为“中国画就是讲究笔墨,不用太在意形。”这种看法在社会上相当流行,不知道您怎么看?

李东伟:只要进入艺术范畴,就算是抽象画,也是讲究形的。形从表现方式上说是思维方式,就连最讲究墨法的黄宾虹先生也是先讲形,笔墨的精神性正是通过形来体现的。

广州日报:这种观点对形的理解应该就是写实、画得像吧?

李东伟:从传统上看,宋画的特点就是在解决表现物体的本质和生长的规律。宫廷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画终南山,有着独特的形,在地域上跟其他的山不同。而文人画家米友仁表现烟雨江南的《云山图》与《溪山行旅图》里的终南山就不相同,因为各自地域环境不同。宋代绘画,我觉得就是在解决我们所讨论的形的理解与表现。甚至,追溯到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吴带当风”所解决的还是形的问题。只不过,演变到宋画所侧重解决的是对结构的认识与表现。在这个过程中,绘画材料的变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宋画大部分是绢本,后来宣纸出现,这就促使了绘画在用笔和用墨上的变化。所以,我们现在谈笔墨,应该放在哪个点上讨论,确实值得认真思考。

材料变化是物质上的变化,这是基础。我最关注的是精神与文化--文化底蕴的变化,每个时代对此解释不尽相同。关键的是,中国画在精神上主张天人合一,这是一以贯之的。

广州日报:天人合一?怎么理解?

李东伟:宋代理学的发展推进了对事物的认知与考究。这种思维在中国绘画中就落在了对笔墨的推敲与考究,这似乎是此岸世界的问题。但笔墨之下精神如何体现?笔墨精神性问题的提出,使天人合一成为绘画中的彼岸世界--这才叫精神。

纯粹以达我

广州日报:回到你个人的创作,从早期在全国产生影响的“静观”到后来的“乡村”“海岸线”等不同系列,我觉得是你感知时代的一个视觉变化过程。“静观”属于超现实的一种思路--把传统绘画里的山水和静物这两个样式界限打破了,思考更多集中在绘画样式本身;后来的变化越来越大,视线变成了俯瞰--“乡村”系列“海岸线”系列,有点像无人机的视觉感受,与传统郭熙的“三远法”有明显不一样的视角。

李东伟:上世纪九十年代,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不久,我开始创作“静观”系列。当年,全国的山水画在技法上流行用厚厚的墨来堆积。我想,南方与北方不同--南方到十月份树上的叶子还是绿的,花还是很红,山还是这么郁郁葱葱,丝毫没有萧瑟之感。于是,我就画了一批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