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还要上课 , 就这样边学习边参加建校劳动 , 从初二的第一学期到暑假结束 , 经过半年时间 , 新校址上就矗立了几排平房 , 有三个大教室 , 因当时每个年级只招一个班 , 还有办公室、实验室 。 在初二的第二学期 , 我们就在新校区上课了 , 我们坐在自己参与建设的新教室里 , 个个兴高采烈 , 老师们也高兴 , 生活方便了 , 教学的劲头更大了 。 到了初三 , 学校的规模也大了 , 从初一到初三 , 全校已有二百多个学生 。
文章图片
照片由汪前进同学提供(下同)
到了1972年的春天 , 我们初三面临着毕业 , 毕业后有一部分同学要下到农村接受再教育 , 有一部分同学可以通过考试 , 择优录取上高中继续学习 , 听到这个消息 , 我们都很兴奋 , 都想多读一点书 。 但是 , 高中在哪里上?那时各个公社都自己办了初中 , 但不可能每个公社都办高中 , 只能几个公社联合办一所高中 。 我们附近有中村、云岭、北贡、连章渡共四个公社 , 但是在哪个公社办高中呢?于是 , 鲁克华校长又出面到公社、到县文教局去争取 , 最后决定在章渡中学办高中部了 。 公社并决定把处在瑶庄的肖村祠堂拆除 , 其旧料、砖瓦用以章渡中学建高中部用 。 于是在初三那一年 , 我们肩上的扁担刚放下 , 在教室还没坐稳 , 又开始了更加艰苦的建校劳动 。
这次建校劳动更艰巨更辛苦 , 因为有五里多运输路程 , 木材多、砖瓦多 , 又是狭窄的羊肠小路 , 板车无法通行 , 我们同学就连扛带抬 , 有的俩人抬一块 , 力气大的就一人扛一根 , 以蚂蚁啃骨头的形式把旧木料、旧砖瓦一点一点搬到学校 。 我们当时的口号是“一不怕苦 , 二不怕死”“下定决心 , 不怕牺牲 , 排除万难 , 去争取胜利” 。 那时的政治气氛浓厚 , 宣传力度大 , 学校为此成立了宣传组 。 记得当时我和初二的潘少平、初三的佘凌云(他是我弟弟 , 从小爱好美术) , 为宣传组成员 , 我和潘少平组织选稿、审稿 , 佘凌云负责美术排版插图 , 两个班的各小组选两名通讯员写稿 , 及时表扬建校劳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份子、好人好事 。 在工地上有广播室、播音员;有大黑板、宣传栏 , 不停地报道 。
文章图片
学生在河滩上捡大鹅卵石
在我们初三的那年寒假 , 即毕业前夕 , 高中部的教室、宿舍、食堂……都建好了 , 在四个公社招来首届高中生 , 于1973年的春天如期开学了 , 章渡中学成了完全中学 。 (从章渡中学毕业的高中生及初中生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届招生中 , 很多人考上了大学及中专学校 , 如:汤良杰、董双庆、徐劲华、卜屏杰、王志等 , 这些同学参加工作后 , 有的走上领导岗位 , 有的当了教授 。 )
在这三年期间 , 虽然因为参加建校劳动而耽搁了不少正常的上课时间 , 但是没有影响学习 , 我们的班主任王宏业老师把本街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 各小组选出小组长 , 互帮互学 , 我家就设立了一个学习小组 。
在这三年期间 , 我们组织了一次次的学工、学农活动 。 记得1970年10月份 , 我们自带被褥步行到五十里之外的陈村水库去参观 , 体验工人阶级自力更生 , 艰苦奋斗 , 建设国家的精神 , 既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 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 1971年的春天 , 班上组织我们去建设大队拔棉花草 , 忙假时给章渡大队割野草积绿肥等 , 开展了一系列学农活动 , 让我们在校期间就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 在1971年的十月份 , 学校还派卜屏杰、赵仕奇、肖冬保、我四个同学 , 到泾县一中参观生物化肥“920” , 并学习用菌种制造生物化肥“5406” , 把这种化肥拌上土 , 化成营养泥撒到地里 , 不仅能促使农作物生长 , 还能保护土壤 , 是绿色环保的有机肥 。
- 北京冬奥会|三门峡:凌晨创作,她用剪纸记录中国冬奥夺冠“最美九宫格”
- 李白|泾县宝胜寺的两幅楹联
- 创作#记录这场逐梦旅程
- |辛苦工作一整天,不见成果?试试这张事项记录表格
- 人间&2首滑稽搞笑的诗词,文采飞扬,记录下千年前的人间百态
- 古籍|辽图珍藏古籍记录中国古代冰上活动场景
- 农村见闻|一位乡村殡葬车司机的倾诉:从业已五年,如今月薪过万,却想转行
- 武松|武松没跟一流高手单挑过,为何却成了超一流高手?开创了三个记录
- 画家$生活写生风景画,用画笔记录下最美的风景,画家黛博拉·蒂尔比
- 奥运!为奥运喝彩 画家范杨用画作记录冬奥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