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案|原著党骂街、观众怀疑走错厅...扑街的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犯了几宗罪?( 二 )


但看完电影 , 它却给人一种“哪儿都沾边 , 但哪儿都没弄好(或者说样样糟糕)”的无语感受 。 作为一部罪案推理片 , 它既没有烧脑解谜的智力游戏快感 , 也没有揭露罪案后的人性悲剧震撼 , 可谓完全不合格 。
罪案|原著党骂街、观众怀疑走错厅...扑街的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犯了几宗罪?
文章图片

这种感受大体源自影片在罪案推理类型叙事上的分散 。 离了核心类型的谱之后 , 整个观影体验也基本由观众的一脸问号组成 。
比如说 , 一开场就能让观众一边挠头一边检查票根 , 怀疑自己是否进错影厅 。
毕竟 , 谁也没想到 , 一部讲游船谋杀案的推理片开头 , 竟是黑白画面的陆地战争场景 。 脑洞大的观众 , 说不定以为这是N年前某国陆军抢渡尼罗河的惨案 。
抱着好奇心、耐着性子看了一会儿 , 才知道 , “哦 , 原来拍的是青年波洛参加一战 , 害死长官又毁了容 , 所以要留胡子的倒霉经历啊” 。
罪案|原著党骂街、观众怀疑走错厅...扑街的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犯了几宗罪?
文章图片

但可惜 , 这种用“好莱坞教你如何写剧本”的标准套路 , 大讲波洛压抑前史(战争和情感创伤)的“用心”操作 , 虽丰富了人物经历 , 加强了实感 , 但最后也没和他大破尼罗河惨案的翻盘壮举勾连起来 。 从效果来看 , 基本属于白费 。
因为咱们普通观众 , 真的不关心波洛那撮胡子 , 是怎么来的 。
好不容易等到主要人物全部亮相、登船、社交寒暄、游赏埃及风光后 , 一个小时已过去 , 这部会发生三起凶杀案的推理片 , 还是一派祥和 , 不见人命危机 。
在原著情节里 , 会最早领便当的加朵 , 此时依然是那个在豪华游轮上摇晃香槟酒杯 , 同新婚丈夫你侬我侬的美艳富婆 , 好过得很 。
罪案|原著党骂街、观众怀疑走错厅...扑街的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犯了几宗罪?
文章图片

“怎么还没出事 , 还来得及破案吗?”顺势成为我们观影时的第二个疑问 。
但要命的是 , 这种干等着的“着急” , 跟悬念压着喘不过气、不知何时出事的“着急”是两码事 。
在这个应该介绍人物 , 让所有人看着都有点儿像凶手的“故弄玄虚”段落里 , 并没有建立鲜明的人物性格和暗流涌动的人物关系 , 潜在的危机感 , 也近乎于无 。 有经验的观众 , 甚至能通过电影的平铺直叙 , 直接猜出谁是凶手 。
罪案|原著党骂街、观众怀疑走错厅...扑街的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犯了几宗罪?
文章图片

除了没有案情铺陈的悬疑感 , 宣传里的震撼埃及风光也让人疑惑 。
金字塔和阿布辛贝神庙一眼看过去 , 就是没啥真实感的CG镜头 。 有专业的观众指出 , 镜头里不少建筑的大小比例都失真 , “尤其是航拍金字塔的CG建模 , 尺寸大到恨不得把它弄成泰山” 。
罪案|原著党骂街、观众怀疑走错厅...扑街的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犯了几宗罪?
文章图片

熬过了影片前半段对基础信息的拖沓交代 , 结尾高潮推理戏 , 就以猝不及防之势 , 让我们发出“这就破案了?这就招供了?这叫推理吗?”的惊讶三连问 。
整个推理过程 , 没有相对完整、细节重点突出的犯罪现场重现(视觉化推理) , 与动机梳理(人物关系的有力揭秘) , 全靠波洛一张嘴不停说 , 和镜头360°疯狂转圈 。
罪案|原著党骂街、观众怀疑走错厅...扑街的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犯了几宗罪?
文章图片
片场照里的环拍机位
至关重要的证据、作案手法、犯案动机 , 也没有串联叠加出一个令人惊讶但完全合理的真相 , 反而淹没在波洛的高速案情“口播” , 与凶手的秒速招供中 。 整体看下来逻辑牵强、推理草率 , 毫无侦破的快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