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井离乡&杜甫写在立春的一首七言律诗,背井离乡生活困顿,期待生命的春天

安史之乱后,杜甫曾于766年暮春至768年正月,从重庆迁居夔州,在夔州度过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在这里度过了第一个立春节气。途中杜甫创作了《旅夜书怀》,这首诗尾句说“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圣将自己比作茫茫天地之间的鸥鸟,可见他孤苦飘零,无依无靠的生活状态。
随后,他在《客居》中如实写出蜀人在乱世难以生存的现实:“人虎相半居,相伤终两存。蜀麻久不来,吴盐拥荆门”。而他自己初到夔州时,就住在半山腰如同鸟巢的“客堂”,与凄风苦雨为伴,生活一度异常艰难。
后来搬到城内“西阁”,依靠朋友的资助,在东屯有了一块田地可耕种,杜甫的生活有所好转。也有时间饱览山川之雄伟险恶,他写出了《夔州歌十绝句》,将白帝城的历史人文和地理风貌结合在一起,汇聚成不朽的作品。
背井离乡&杜甫写在立春的一首七言律诗,背井离乡生活困顿,期待生命的春天
文章插图

近两年的时间,杜甫作诗大约四百三十多首,占杜甫诗集的七分之二,大多数作品如史诗一般,悲壮绮丽,以现实主义的笔锋声讨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和对人民的剥削压迫,深刻揭露了安史之乱后的百姓流离失所,无以为家的黑暗现实。
767年,杜甫和家人在夔州度过了春节,熬过了寒冷的冬日之后就是立春节气,此时杜甫在东屯已有田地可耕种,有了蔬菜粮食,解决了生活的基本问题,望着绿油油的菜地,杜甫诗兴大发,写了这首七言律诗《立春》:
立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背井离乡&杜甫写在立春的一首七言律诗,背井离乡生活困顿,期待生命的春天
文章插图

题解:
诗题为“立春”,说明作者是以“立春”节气为主题而创作的这首诗。在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其实从大寒冷到至寒之后,大自然的生机已经开始孕育,只不过因为天气是逐渐变暖的,人们还暂时感受不到。立春后,阳气生,冰雪融,江水暖,梅花朵朵,万物生机勃发。
杜甫自乾元元年,即758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之后远离朝廷,在西南一带漂泊不定,人生苦旅,加上自己多病,生活时常陷入困顿之中。至夔州后,诗人不得已亲自躬耕,更能体会到农民的不易。
这一年立春诗人做此诗,也寓意着“一年之计在于春”,他渴望和大自然的春天一样,国家能够“立”得起来,自己能为国家做一些“立”得起来的事。这是诗人家国天下的提现。
背井离乡&杜甫写在立春的一首七言律诗,背井离乡生活困顿,期待生命的春天
文章插图

注释:
1. 春盘:春盘在晋代已有,那时称“五辛盘”,由五种辛辣(葱、蒜、椒、姜、芥)蔬菜做成,吃了可杀菌驱寒。那时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于一个盘内。到唐宋时吃春盘、春饼之风盛行,皇帝以春酒春饼赐予百官近臣。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精致。至唐代时,人们在立春日食春饼、生菜,称为春盘。
2. 两京:指长安、洛阳两城。
3. 高门:指权贵之家。
4. 青丝:指韭黄或者韭菜。
5. 那对眼:哪堪对眼。
6. 杜陵远客:诗人自称。杜陵,指长安东南的杜县,汉宣帝在此建陵,因此称为杜陵。杜甫的远祖杜预是京兆人,杜甫本人又曾经在杜陵附近的少陵住过,所以他常自称为杜陵远客、少陵野老。
7. 归定处:欲归两京,尚无定处。
背井离乡&杜甫写在立春的一首七言律诗,背井离乡生活困顿,期待生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