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綦国瑞||灵魂归处是故乡( 二 )


我走近那片新楼,久久地在那里徘徊。思绪穿越时光的隧道,他的那些曾经的岁月一一翻腾在面前!
战士@綦国瑞||灵魂归处是故乡
文章插图

杨朔青年所处的年代是黑暗的时代,但他那颗正直的心却在时时追求光明,在他的身上一次次燃烧起向往革命,追随革命的烈火,最终无所畏惧地投奔抗日根据地,成为以笔做枪的英勇的八路军战士。
1927年,他17岁,蓬莱的仙山秀水把杨朔养育成了一个绝世的美男子,高大匀称的身材,宽阔的额头,特别是那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仿佛能看透世界。家乡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也让他有了一颗崇尚正义,不惧邪恶的爱憎分明的心。
就在这年,他背起行囊,告别母亲,登上一叶木舟,投奔哈尔滨的舅舅,当了商店的学徒。在这里,他开始了文学创作,与萧军、萧红等结成朋友,同时参加了党领导的抗日活动。最终引起敌人注意,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只好离开了生活和战斗了10年的地方。
在全民抗战的岁月里,杨朔选择了以笔作枪继续同日寇战斗。为了更好地反映抗日军民的战斗生活,他冒着激烈的枪炮和生命的危险,直接地深入到敌后的抗日战场上去了。几次遇到生命危险,都是战士掩护了他。那时,他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西线散记》《铁骑兵》《七勇士》《二猛士》等,这些文章像震天的炮声,激励军民奋勇杀敌。在延安的窑洞里,杨朔采访了毛泽东主席,写下了《毛泽东特写》,文章发表后轰动了整个延安和根据地。毛主席还应杨朔的请求,为他创办的《自由中国》杂志题词。他还采访过朱德总司令,并为其写了一首七绝《寿朱德将军》“立马太行旗飐红,雪云漠漠飒天风;将军自有臂如铁,力挽狂澜万古雄。”朱德也很快回了一首七绝诗《和杨朔作学原韵》“北华恢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换旧血流红。”毛主席的接见让他受到极大鼓舞和教育,他为没有亲身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而遗憾,但把讲话的油印册子奉为至宝。他已经是身在战场的战士,但他却自觉地用《讲话》的精神对照自己:“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华北敌后几年,长年在农村里,在部队里,表面上跟战士、农民混在一起,好像深入群众了,骨子里却像一滴油滴到人民的大海里,总浮在表面上。”这就是杨朔,他对自己的思想灵魂有着多么高的要求啊。
战士@綦国瑞||灵魂归处是故乡
文章插图

在延安生活、学习和战斗的锤炼,让杨朔真正明白了自己要走的路,他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毛主席指示的文艺方向,是我终身要走的方向”。日寇投降后,根据形势,需要写一部反映工人阶级的作品。杨朔接过了这个任务。没有人给他下指示,也没有人给他提要求。他始终不忘自己的决心,为了写好反映矿工的斗争生活,直接深入到察哈尔宣化的龙烟铁矿去了。杨朔对于自己的思想的改造应该是极为严苛的,他总认为自己同人民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他说:“我去,是为了工作,也为了锻炼自己,改造自己,我从思想上认识了自己的毛病,决心要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杨朔的灵魂就是这样的真诚又单纯,这是一颗让人敬佩的透明的灵魂啊。他儒雅的长相是无法改变的,他的文质彬彬的气质也是不能改变,但他常到采矿的地方去,帮着做点事,晚上,他就到大工房和工人家里去,谈天说地,有时一块喝上几盅。他把心交给了工人,工人也把掏心的话告诉了他。他把这次采访的素材写成轰动一时的小说《红石山》。即便做到了这一步,他还是不满意,他在交流思想的《我的改造》中还说:“但我,细细地检查一下自己,却不能像他们一样赤裸裸的,想从他们身上得到点东西,好写作品,我明白我还未能忘了自己,改造得还不到家。”看着这样的文字,我几乎想落泪了,现在还能找到这样纯洁的思想和灵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