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綦国瑞||灵魂归处是故乡

灵魂归处是故乡
◎綦国瑞
我对于杨朔先生始终怀着一种热爱又崇敬的心情。这是因为我喜欢他的文章,也因为他是老乡,还因为共同经历过毛泽东时代,容易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吧。
1966年,我已读完高二,后来回乡参加生产劳动。那时,在掖县图书馆借到了他所著的《雪浪花》一书,爱不释手,下雨的日子,就会捧读。到了还书的日子就送回去,再续借回来,那本书在我的炕头上放了有大半年。
从此,云南的那一树茶花,总是红红火火地开放在我眼前,老泰山那爽朗的笑声也常在我耳边回响……那些美丽的篇章总能点燃我的激情,引发我对生活的热爱。以后当我离开了农村,见识多了一些,才知道杨朔的“粉丝”像是满山的红杜鹃一样无处不在。作为老乡我常暗自为他骄傲,也就更爱读他的文章。
我常捧书细思,他的这颗一尘不染、超凡脱俗、美丽如花的思想灵魂是来自何方?他那些追随时代、反映时代、歌颂时代的作品是怎样形成的?
常想去他的故乡探寻一下,一个伟大作家思想灵魂成长的历程,但总是没有成行,2020年的秋天,我总算来到了作家的故乡。
战士@綦国瑞||灵魂归处是故乡
文章插图

他的故乡是蓬莱市石岛村。呈现在我面前的石岛其实只是一个名不符实的符号了,这里没有石也不见岛,它已是与市区完全融为一体的繁华街区。道路宽阔,路边店铺相连,路上行人如织,车似水流,一派现代景象。
就在我们寻找杨朔故居的时候。一位红脸膛的五十多岁的人,骑着一辆摩托车“突突突”地从我们身边路过。我的朋友兴奋起来,告诉我:“巧了,这是村里的牟书记。”他上前拦住,说明来意,书记指着路东边落成不久、造型新颖别致的四栋高层住宅楼说:这些楼就是拆了杨朔家的房子盖起来的。他说:杨朔家是个大家族,也是我们这里的名门望族。他的父辈有兄弟三人,他的爷爷并排着盖了四排大瓦房,自住一排,再给一个儿子分一排房。分为三处院落,街门全部向西,依次排开,十分壮观,人称“杨三门”。解放时,杨家被划成高成分,房子就分了,但一直保留到这次拆迁前。
看着这片新起的高楼,我的心中很觉惆怅,终于还是来晚了,如果早来点不就会看到故居了吗?
虽然,故居没有了,但故居的那片土地还在,这是一片仙山缈缈、海风悠悠的土地,这是一片每个细胞里都充溢着“八仙过海”神话传说的土地,这是一片雄兵铁甲、勇战倭寇的土地。秦皇汉武来此寻仙,苏东坡在此为官。站在这里可见远处丹崖山云雾缭绕,蓬莱阁若隐若现;近处有城门高耸,似见戚家军英武的身影。可感海风习习,可闻涛声阵阵,虽有耳边市声嘈杂,仍有人入仙境之感,心中生出无限感慨。
【 战士@綦国瑞||灵魂归处是故乡】当地作家陈文念的一段文字为我们还原了当年此地的景象:“那时,城中只有石板路、沙土路。小城古美又空灵。说她古,因为她已经有了2100余年的历史了;说她美,因为那阁、海、山、水,如诗如画的秀美、灵动。蓬莱的灵秀、空灵、典雅,永不褪色,每逢我从外地出差回来,就越觉她的空灵飘逸。”
杨朔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17年,他曾“倚在阁上,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把你的五脏六腑洗得干干净净。”他见过“海上劈面立起一片从来没有见过的山峦,黑苍苍的,像水墨画一样”的海市。正是这片空灵仙境孕育了他纯洁的灵魂,正是这片土地酝酿了他终生的诗意,也正是这片土地培育了他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情怀。蓬莱为他涂上了生命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