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盖尔·加朵:西方的“angelababy”?( 三 )


政治|盖尔·加朵:西方的“angelababy”?
文章图片

所以1978年的波洛身上 , 有不少尖酸刻薄和玩世不恭 , 他只想好好享受美酒、美食和美景 。
虽然他也注意到每个人都对琳内特心怀不轨 , 但他并不真的关心 。
政治|盖尔·加朵:西方的“angelababy”?
文章图片

相较于2022版波洛的冰冷生硬 , 1978版波洛那种带点让人讨厌的滑稽和敏感 , 反而更有亲和力 。
这种能拉近与普通人关系的亲和力的设定 , 让他在推理案件时 , 显得并不那么僵硬 , 反而在触碰每个人灰色空间的时候 , 显出悲天悯人的凉薄 。
但2022版的波洛 , 他一开始的冰冷和僵硬 , 却在推理过程里 , 情绪相当地激动 。
而且不仅激动 , 它居然还开启了倍速 , 就像相声演员报菜名一样 , 不快点说完都烫嘴 。
政治|盖尔·加朵:西方的“angelababy”?
文章图片

以至于让人禁不住怀疑导演是不是得了什么“悬疑不耐症” , 到了那些关键性细节上 , 他都选择一笔带过 。 导致案件的重要细节 , 缺失了一大半 , 从而使推理过程如走马灯一般 , 流程化地完成了任务 。
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 , 波洛确实是解密推理的人 。
【政治|盖尔·加朵:西方的“angelababy”?】但她并没有让波洛只是停留在解密推理的功能上 , 反而也让他在探案推理的过程里 , 带出自己的性格特征 , 尤其是他在见识过那么多凶狠阴暗的人性之后 , 对人性抱持的基本态度 。
政治|盖尔·加朵:西方的“angelababy”?
文章图片

如果1978年的波洛是悲天悯人的 , 那2022版的波洛则是愤世嫉俗的 。 这种细微的差别 , 很能说明主创审美倾向的不同:
悲天悯人的底色是凉薄——他见识过太多人性的美好与阴暗 , 因而对人既不高看也不贬低 , 是一种自以为得意的超然感 。 所以在1978年版里 , 当凶手当着波洛的面自杀时 , 波洛懊恼、自责又遗憾 , 他自以为对人性了然于胸 , 结果却没想到认知得还不够 。
不然他也不会感叹说“太惨了” 。
政治|盖尔·加朵:西方的“angelababy”?
文章图片

政治|盖尔·加朵:西方的“angelababy”?
文章图片

而愤世嫉俗的底色是厌恶——在见识那么多的阴暗和残忍后 , 他早就对人性失去希望 , 剩下的只是对人性不过如此的一次次印证 。 所以在2022年版里 , 当凶手当着波洛的面自杀时 , 波洛的表现就像是一切早已在他的预料之中 , 所谓人性不过就那么回事 。
他是以审判者的姿态在自居 , 所以众人下船时 , 他会对每个人进行询问和交代 。
政治|盖尔·加朵:西方的“angelababy”?
文章图片

而1978年版的波洛 , 他没有要去审判谁 , 更多表现出的却是遗憾 , 和多愁善感 。
毕竟 , 没有人可以审判人性 。
所以在1978年版的最后 , 当那对情侣告诉波洛他们订婚时 , 波洛才会激动和祝福得那么虚假 , 并看着他们相拥离开后 , 借莫里哀的那句名言 , 意味深长地感叹道:“女人最大的心愿 , 是叫人爱她 。 ”
政治|盖尔·加朵:西方的“angelababy”?
文章图片

一起聊聊:
(素材来源于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仅作分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