僮仆@青未了‖《饮马长城窟行》佚名

《饮马长城窟行》汉:佚名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 僮仆@青未了‖《饮马长城窟行》佚名】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宿昔 一作:夙昔)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又是一位无名先贤之作,大约高人逸士都不愿留下名讳,要保留神秘感吧,但江湖传言,自古高手在民间,比如这一位,上来第一句我就情不自禁唱出来了:青青河边草,悠悠天不老;野火烧不尽,风雨吹不倒。不太合适哈,其实此小草非彼小草,只是同样有点可怜罢了,先通一通大意吧。
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
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
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啧啧啧,看看人家的媳妇,再想想我的媳妇,虽然我还没媳妇。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属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名字也是有来头的,长城,我们都知道,是古时为了抵御北方草原部落那些外敌入侵的军事防御设施,据说脚下有泉眼,可以饮马,路过的征夫可以短暂停留,这时候就会驻足伤感,歌名便自带了三分泪点,这一首恰恰写的是思妇怀念在远方行役的丈夫。中国古代征役频繁,这样的诗词歌赋就不算少了。但我比较佩服的是这位思夫的少妇竟然很有学问,你看看这歌词写的。先是看到了河边绵绵的青草,一望无边,于是感慨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也如同这青草地一般绵绵无迹伸向远方,可是丈夫在外行军服役,必定不能像自己这样时时思念着自己(还算懂事),不过没关系,等晚上做梦相会就好了。梦里丈夫就在自己身边,可惜梦醒时发觉他还是在异地他乡,而他乡也是各有不同,丈夫漂泊在外又怎知道在哪个具体的地方,总之是不能相见了(多可怜的小媳妇)。这里相思甚苦,不提防一抬头看见了飞落的桑叶,古人说一叶知秋,桑树都枯萎了,北风便到了,就连海水也知道天冷下来。隔壁村同样服役的男人们大多都回来了,跟他们的媳妇亲热异常,可是有谁能告诉我,我丈夫在哪呢?峰回路转的是,忽然天上掉下个喜讯,有位远方来的客人带来了双鲤木盒(古代的人就是矫情,说好听了就叫有情调,快递盒子都这么高大上,其实就是拿木头刻成鲤鱼形状的两块米板,一底一盖,扣在一起成个盒子,把信件夹在中间),叫小童儿过来打开木盒(急不可耐的样子,估计都还没送走客人,当着外人的面就打开了吧),里面有用一尺来长的素帛写的信(我忽然觉得这男人并非是被迫服兵役,因为那时候用帛写信的还不是普通老百姓,就像现在,我们用国产山寨机打电话问候家人,而有钱的人都用苹果八呀),长跪在地读起书信来(这就看出少妇对丈夫的尊重了,那时候就讲究三从四德吧,古人习惯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根上。而跪时将腰伸直,上身就显得长些,所以称为“长跪”,这就看出来少妇的恭谨),可信里到底说的啥呢?大抵也是固定的套路,无非是前边前边说要她多吃饭注意保重身体,后面就是说自己如何思念媳妇了(看这样子该是新婚不久就分开了,要不然应该顺便提一提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