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松嵒&文艺评论丨江南之美水乡之魅:那些不能淡忘的当代中国美术经典( 三 )


钱松嵒&文艺评论丨江南之美水乡之魅:那些不能淡忘的当代中国美术经典
文章插图

吴冠中《双燕》
在这些现当代美术大师大家中,吴冠中无疑是对江南水乡题材着力最多、成就较大的一位。他的不少代表作都与江南水乡有关。江南水乡在吴冠中的笔下得到了精彩的创造性的阐释。作为生于江南、成长于水乡的画家,吴冠中对江南有着浓厚的情谊。他也曾对学生说起“一回到江南我就会激动……”“我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吴冠中画江南不受既定技法的限制,汲取了丰富的现代艺术表现手段,自创新格。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吴冠中早期水墨画代表作《双燕》,即是典型的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双燕》的创作纯属偶然。上世纪80年代,吴冠中带着一批学生到江南去写生。在宁波火车站候车准备返校的时,吴冠中发现河对岸有一排江南典型的白墙黑瓦民居,于是掏出速写本画起来。这时火车开始检票,同伴催促吴冠中赶紧上车。虽然匆匆忙忙,但这个画面在吴冠中心中久久不能抹去,就像一坛好酒在他心中酝酿了八年,终于在1988年瓜熟蒂落,水墨画《双燕》横空面世。吴冠中后来写文章回忆说,“《双燕》着力于平面分割,几何形组合,横向的长线及白块与纵向的短黑块之间形成强对照。蒙德里安(荷兰几何抽象画家)画面的几何组合追求简约、单纯之美,但其情意之透露过于含糊,甚至等于零。《双燕》明确地表达了东方情思,即使双燕飞去,乡情依然。横与直、黑与白的对比美在《双燕》中获得成功后,便成为长留我心头的艺术眼目。如1988年的《秋瑾故居》再至1996年作《忆江南》,只剩了几条横线与几个黑点,都属《双燕》的嫡系。”“在众多江南题材的作品中,甚至在我的全部作品中,我认为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双燕》。”
《常熟田》:现当代中国画拓展了江南水乡题材的边界
第二个维度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画对江南水乡题材边界的新拓展。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的现实图景发生了变化,视觉的图形自然也应有相应的不同。江南水乡不仅仅是传统文人画家表现自我、抒写胸中逸气的寄托,而更应成为表现新时代新生活的重要对象。就江南水乡本身来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在江南到处可见的水利建设、农业生产、新人新风等,就成为当时国画家重要的创作题材,“新国画”应运而生。这些作品所进行的现实转换,不仅体现在描绘了传统中国画亘古没有表现过的题材,而且体现在中国画家入世心理与现实情感的表达。这些作品唤起的境界,是崭新的社会风貌,境界的转换无疑也引发并直接促成了笔墨语言的重新整合与新的生机的注入。
当时,在中国画家中大兴“写生”之风,“画山水必须画真山水”。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去看,这对中国画反映现实生活起到了相当积极的推动作用。从传统走来的中国画家,把写生当成了创新的试验田,写生如何与传统笔墨对接?新的时代风貌如何与程式化的山水画相融合?写生如何改造中国山水画?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来自江南水乡生活的中国画作品,没有排斥与传统的联系,相反却是依靠这样的关系在新与旧之间架构了能够沟通的桥梁,将现实的感受和传统的笔墨结合起来,以呈现出“新”的社会意义。比如钱松嵒上世纪60年代所创作的国画作品《常熟田》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钱松嵒&文艺评论丨江南之美水乡之魅:那些不能淡忘的当代中国美术经典
文章插图

钱松嵒《常熟田》
《常熟田》所描绘的是过往传统中国山水画从未表现过的普通江南农村场景。作品与传统文人画所追求的萧寒、超脱、不食人间烟火的古意没有了任何的关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新世界。此画是钱松嵒赴常熟虞山写生,亲眼目睹常熟农田当时繁荣新景象后有感而作的。江南农村少山,多的是平畴千里的水田。但是如何能让平坦的水田在画面上获得一种不凡的气势?钱松嵒采用了鸟瞰式和满构图的方法,他后来谈起此画时说,尽管创作时是有常熟西门外虞山下瞰的真切体验,却联想到了宜兴、无锡等地构成的“江南田”这个总印象。占据整个画面绝大部分的稻田,由近到远,由实到虚,有咫尺千里之势。在着色方面,钱松嵒原想以金黄色为基调,但两次到常熟所见都是绿油油的麦苗,所以最后决定施以绿色。自元明文人画之后,大多数传统文人画家认为重彩过于俗气,而以水墨为雅。但钱松嵒却认为无论是水墨还是重彩,其关键还在于两者如何调配。这幅作品大面积运用明亮的石绿色,并随着稻田的远近呈浓淡之变。强烈又和谐的色彩恰到好处地体现出江南生机勃勃的新貌。画作取名《常熟田》,一语双关。钱松嵒在画上特意题字:“常熟县境,平畴万顷,岁岁丰收,真乃名实相符”。过去有幅对联说,“司空常熟天下荒”,新中国成立后,年年“常熟”,这既是钱松嵒对江南农田繁荣景象的歌颂,也寄寓了他对农业年年丰收的美好祝愿。而他的这幅《常熟田》可以说出色地回应了新的时代对艺术家提出的新课题,在江南水乡题材国画创作上获得了创新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