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梅兰芳特制的贺年片和请帖
“四大名旦”的形成:现代传媒与制造话题“四大名旦”众口流传 , 但其形成实是有契机、有过程的 。 这方面的史料 , 展览的虽不甚多 , 却很精要 , 颇能反映这一过程 。 譬如 , 早在1917年 , 梅兰芳就在《顺天时报》的“菊选”中得到了“剧界大王”的头衔 , 已然在“后谭鑫培时代”奠定了江湖地位 。 到1927年 , 《顺天时报》又玩新花样 , 发起“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艳秋、徐碧云)投票 , 这其实是“四大名旦”的发端 。 但当时是有不同声音的 , 《黄报》的《五伶夺魁之内幕》就反映出有舆论对此票选的尖锐质疑 。 《顺天时报》两次菊选的背后 , 都是日人辻听花 。 不得不说 , 他很懂现代传媒 , 长于制造话题 。 我在一些梅兰芳与友人的大合影中 , 也看到了辻听花的身影 。 再到1930年 , 上海《戏剧月刊》举办“现代四大名旦之比较”征文 , 收到七十余篇投稿 , 而苏少卿、张肖伧等剧评家的文章论梅、程、尚、荀 , 相对公允客观 , 已经意味着“四大名旦”的说法瓜熟蒂落、基本确立了 。
文章图片
“四大名旦”相关展品等
展览中的文字 , 简洁省净 , 特别的设计是搭配了梅兰芳的自述 , 娓娓道来 , 更有感染力 。 譬如蓄须明志一节 , 摘录了梅抗战胜利后的《登台杂感》一文:“对于一个演戏的人 , 尤其像我这样年龄的 , 八年的空白在生命史上是一宗怎样大的损失 , 这损失是永远无法补偿的 。 在过去这一段漫长的岁月中 , 我心如止水 , 留上胡子 , 咬紧牙关 , 平静而沉闷地生活着……”我想 , 这样的文字 , 是直指人心的 , 也是感同身受的 。 在国家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 , 他保持了类似中国传统士人的气节和风骨 。 这对一个艺人而言 , 尤为不易!梅兰芳八年忠贞 , 国士无双 。
文章图片
“蓄须明志”板块一角
壶天幻境:从容筹划展梅华
这次展览的学术性、观赏性、精粹性、新颖性 , 都是非常突出的 。 周密策划、系统展示、立体呈现的背后 , 更是凝聚了众多学者、设计者和工作人员的心血 。
我认为展览的一个重要策略是“组合拳” , 即通过多种类型的藏品展示某一小专题 , 实现多方位的动态立体呈现 ,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现场 , 故效果颇佳 , 亮点迭出 。 展览的几大项基本素材 , 是老照片、老戏单、老唱片等文献史料 , 外加梅氏戏服、塑像、道具、手稿、证书等的轮番配合 , 立体鲜活 , 古意与新意兼备 , 基本勾勒出梅兰芳一生的演剧生涯 。 譬如 , 梅第一次赴上海演出 , 是一个重要的关键 。 如何呈现?展出了梅彼时与丹桂第一台签订的合同原件 , 其中言明:每月包银一千八百元 , 管接管送、管住伙食……再辅以梅其间第一次唱大轴戏《穆柯寨》的老戏单、穆桂英剧照 , 还有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靠旗(梅此前不演扎靠戏 , 《穆柯寨》是“钻锅” , 即现学现演 , 竟获极大成功) , 就令参观者触摸到了梅首次沪上演剧的脉搏 。
文章图片
名剧《西施》展品
在梅氏名剧板块 , 《霸王别姬》展出了剑舞剧照、手绘舞谱、老戏单 , 辅以新颖美观的虞姬戏服(鱼鳞甲、如意冠) , 栩栩如生 。 《西施》则有老剧照(包括西施人物照和佾舞照)、老戏单 , 外加京二胡实物(说明排演《西施》首次采用京二胡 , 成为改革京剧音乐的一大发明) , 还有已经数码化、随时可以放送的老唱片音响 , 让观者看到实物、视听兼收 , 立体感知 。
- 风水@刘伯温向农妇讨水喝,农妇故意撒了把谷壳,伯温感叹:她有大智慧
- 武则天!鬼谷子 老实人言语木讷, 熟记三句口诀, 说话水平大变样!
- 董仲舒@鬼谷子身上有这“3个特征”的, 往往富贵命, 神准!
- 样子|每个人都会遇到低谷,但低谷过后就是上坡路
- 低谷|ifer 来信 | 感谢每个低谷时刻,都有 if 姐陪伴
- 金庸#当年小龙女被定住,甄志丙真的得手了吗?金庸把答案藏在了绝情谷
- 庄子&鬼谷子:真能决定一个人命运好坏的,并非能力,而是这3种东西
- 祥林嫂$鬼谷子:要注意了,别将自己这三件事告诉别人,小心福气悄悄溜走
- 硅谷|Google硅谷总部设计师:豪华科技办公室很危险
- 挑战|谷爱凌:这是人生最美好的两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