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氏存世的老戏单极夥 , 但展出的 , 并不以量取胜 , 而多是经过精挑细选、富有纪念意义的 , 譬如宣统二年国丧期间的说白清唱义务戏戏单 , 梅兰芳在前三出之后 , 与谢宝云合演《母女会》 , 此时可算“小荷才露尖尖角” 。 这是梅存世最早的几张戏单之一了 。
文章图片
宣统二年说白清唱戏单
此次展出的手稿颇多 , 都属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献 。 如梅氏《游美后的感想——为祝〈大公报〉一万号所作》 , 就为新旧两版《梅兰芳全集》所未收 , 是一篇重要佚文 。
得未曾有的大展:梅兰芳的历史新坐标
此文挂一漏万 , 大展中的梅氏访日、访美、访苏及民间外交 , 还有热心公益义演、昆曲等小专题的文物史料皆富赡可观 , 限于篇幅 , 未及详谈 。 展览中涉及海外的展品 , 亦引人入胜 , 如印度文豪泰戈尔为梅兰芳书写的团扇、印度大画家难达婆薮绘制的《洛神》巨幅油画、日本名雕塑家朝仓文夫制作的梅氏半身铜塑像 , 都予人深刻印象 。 还有一薄册 , 引起我的注意 , 即《梅兰芳博士游英演出计划书》 , 原来梅氏还有赴英演剧的筹划 。 可惜因时局等综合原因 , 未克实现 。 不然 , 在访日、访美、访苏之外 , 又添欧洲矣 。
文章图片
泰戈尔为梅兰芳书写的团扇
宋代王炎有诗云:“蓝田美玉骊龙珠 , 天马之驹丹凤雏 。 平生眼底未曾见 , 物以希有为珍奇 。 ” (《留献之初得孙》)这次的梅兰芳大展 ,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 , 都应是“平生眼底未曾见” 。 一个艺术家的展览 , 可以办得如此“高标跨苍穹” , 细数古今 , 恐怕只有梅兰芳等“二三子” 。 早年的梅党中坚赵叔雍在梅去世后撰《世界艺人梅兰芳评传》以为纪念 , 文章有云:“剧艺大师梅兰芳先生 , 不幸地已经成为历史上的人物 , 但艺术是永恒性的 。 试看屈原的《离骚》 , 李白的古风 , 顾恺之的《仕女图》 , 王维的《辋川图》……哪一种不是过了成千上百年 , 还是人们心目中所念念不能忘记的名作 。 ”我以为 , “世界艺人”是颇有见地的新提法 。 如果让我概括辛丑末、壬寅初的这个梅兰芳大展 , 我想用:世界艺人梅兰芳及其朋友圈 。 恰如其分乎?
文章图片
朝仓文夫制作的铜塑像
我曾经研究过梅兰芳逝世一周年时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举办的“梅兰芳艺术生活展览” (参拙文《苦学、革新与红专——关于梅兰芳逝世后的首次大型纪念展》) , 六十年前的那次纪念展规格高 , 展品富 , 影响大 , 被人津津乐道 。 但不必讳言 , 1962年的展览 , 时代感和局限性也是比较突出的 , 特别是政治色彩略显浓重 。 梅兰芳的系列海外演出 , 标志着京剧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 武英殿梅展 , 对梅的国外演出介绍是有主次之分的 , 用意突出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 , 而日本、美国的部分则相对简略 , 比例显得失调 。 又如梅兰芳访美期间 , 被美国的南加州大学和波莫纳学院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 这原本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 但故宫的展览对此只字不提 , 显然是有意的遮蔽……凡此种种 , 在2022年新春的“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上 , 都被处理得更周到、更全面、更得体了 。 风雨一甲子 , 梅华开新篇 。 六十年后的“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 , 在规模、展品、观赏形式、整体效果上 , 已经超越了历次的梅兰芳专题展 , 树立了新的标杆 , 也成为新中国艺术家大展中得未曾有的“这一个” 。 梁启超赞谭鑫培是“四海一人” , 名副其实;而梅兰芳则是“四海弥天缀玉轩” (李释戡句) , 除四海之广大 , 更有弥天之浩淼 , 其功业和影响力 , 在戏曲史、艺术史上无与伦比 。 青史标格 , 方能成就 。 期待不久的将来 , 能出版一本精美的展览图录 , 为大展留下历史印痕 。
- 风水@刘伯温向农妇讨水喝,农妇故意撒了把谷壳,伯温感叹:她有大智慧
- 武则天!鬼谷子 老实人言语木讷, 熟记三句口诀, 说话水平大变样!
- 董仲舒@鬼谷子身上有这“3个特征”的, 往往富贵命, 神准!
- 样子|每个人都会遇到低谷,但低谷过后就是上坡路
- 低谷|ifer 来信 | 感谢每个低谷时刻,都有 if 姐陪伴
- 金庸#当年小龙女被定住,甄志丙真的得手了吗?金庸把答案藏在了绝情谷
- 庄子&鬼谷子:真能决定一个人命运好坏的,并非能力,而是这3种东西
- 祥林嫂$鬼谷子:要注意了,别将自己这三件事告诉别人,小心福气悄悄溜走
- 硅谷|Google硅谷总部设计师:豪华科技办公室很危险
- 挑战|谷爱凌:这是人生最美好的两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