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德经》:“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 , “仁”是大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 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 , 也是把“仁”放在第一位的 。
可是在《道德经》中却说:“天地不仁 ,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 ”这句话乍听起来 , 很难让人接受 。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 , 他最看重的就是“仁” , 而老子却说“圣人不仁” , 这不是跟孔子唱反调吗?我们到底应该听谁的呢?
其实 , 老子说的和孔子说得并不矛盾 , “不仁”和“仁”是一不是二 , 都是一回事 。 “不仁”也是“仁” , 而且是“仁”的最高境界 。 这样说好像比较难以理解 , 下面我们仔细分解一下 。
道德经|《道德经》:“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本文图片

【道德经|《道德经》:“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先从“刍狗”说起 。 刍狗 , 就是用草结扎而成的狗 , 在古代是一种祭品 。 古人祭拜天地鬼神 , 祭拜自己祖先 , 都会摆上一些供品 , 表示自己的诚意 。 开始的时候 , 是杀一些活的动物来祭祀 , 但毕竟成本太高 , 一般人家负担不起 , 所以后来就改为用草扎成的动物 , 最主要的是表示自己的诚意 , 而不在于那个祭品 , 所以祭品是否贵重 , 大家也就不计较了 。
这个“刍狗” , 在没有祭拜之前 , 是非常重要的 , 不能乱动 , 不能搞脏了 。 但是在祭拜完之后 , 就没人把它当成一回事了 , 随便丢掉就算了 。 那刍狗的结果怎样呢?就是回归天地之间 , 任其自生自灭了 。
道德经|《道德经》:“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本文图片

下面来说“天地不仁 , 以万物为刍狗” 。 我们常说“上天有好生之德” , 但这只是人的一厢情愿 , 上天可没有这个想法 。 天地可以生发万物 , 也可以毁灭万物 , 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 根本没有什么主观意愿的想法 。 也就是说 , 上天没想着做好事 , 也没想着做坏事 , 就只是做了它自己该做的事情而已 。
现在再来说“圣人不仁 , 以百姓为刍狗” 。 圣人是明心见性的人 , 是悟道的人 , 所以圣人是能够体会天地之心的 。 所以他和天地一样 , 看起来好像不仁 , 好像不存在 , 以百姓为刍狗 , 让百姓自生自灭 , 自己过自己的生活 。
事实上 , 圣人做了很多事情 , 只是他不居功 , 不自傲 , 做了就像没做一样 。 老百姓什么都没有感觉到 , 就认为圣人好像不管他们一样 , 实际上是老百姓没有觉察到 , 并不是圣人没有做事 。
道德经|《道德经》:“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本文图片

如果圣人做了很多事情 , 让老百姓感觉到了 , 老百姓都感恩戴德 。 那圣人就要自我反省了 , 因为你给大家带来压力了 , 人家如果不感谢你把 , 好像人家又不懂得感恩 , 就有点勉强的意味了 , 这在老子看来 , 都是不自然的 。
什么是自然呢?杜甫的那首《春夜喜雨》描述得就很形象:
“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
所以说 , “圣人不仁” , 就是做了“仁”的事 , 自己却并不认为是“仁” , 别人也感觉不到“仁” , 这才是“仁”的最高境界 。 用大白话讲 , 就是做好事不留名 , 把做好事当成分内的事 , 心中根本就没有“做好事”的概念 , 别人也没有感觉到他做了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