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水之域”:毛利人鱼钩、大溪地雕塑来到浦江之畔( 三 )


面具|“水之域”:毛利人鱼钩、大溪地雕塑来到浦江之畔
文章图片

《有足的深海鱼》 , 伊夫·夏杜埃(生于 1959 年 , 法国) , 吹/拉制玻璃 , 微处理器 , LED 灯组 , 2006年 , 弗朗索瓦·施耐德基金会藏
另由植物贝壳等制成的《航海图》边 , 一件当代作品《飘》以墙壁为纸绘就了一幅抽象的地图 。 地图中大陆被抹去 , 仅仅留下洋流流动的方向 , 绘画所用材质则是沙 , 似乎表达了水如同沙一样难以捉摸 , 人在水的面前从来都是渺小的 。
面具|“水之域”:毛利人鱼钩、大溪地雕塑来到浦江之畔
文章图片

《飘》 , 贝诺·毕洛特(生于 1985 年 , 法国) , 胶水 , 沙 , 尺寸可变 , 2013年 , 弗朗索瓦·施耐德基金会藏
类似的古今融合贯穿了展览 , 甚至在公元300至900年的墨西哥科西霍神像边 , 是一件影像作品《叶琳娜 , 第二世界》 。 影像中一颗洁白的球体 , 似乎漂浮在水面之上 。 艺术家将这颗球体想象成一座名为叶琳娜的星球 。 它由印第安人手工制成的盐砖组成 , 放置在玻利维亚的乌尤尼盐湖北部 。 湛蓝的天空、洁白的盐之星球和洁净的水面构成了一个仿佛梦境般的画面 。 其实艺术家在盐湖创作之时 , 雨季迟迟未来 , 无法完成画面中“镜面”状态 。 为此当地信仰水神的人们 , 举办了一场祈雨仪式 , 他们用舞蹈向水神的雕塑祈祷 , 神奇的是 , 仪式之后天空开始下雨 , 为艺术家组成了一个完美的“镜面” 。 这件作品与科西霍神像如今在同一空间中展出 , 成为信仰最好的诠释 。
面具|“水之域”:毛利人鱼钩、大溪地雕塑来到浦江之畔
文章图片

当代影像与古代文物同一空间中陈列
另有几件令人印象深刻的当代艺术作品 , 包括了由25000块砖块在地上铺就的《旧城》 , 这件砖块则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摧毁的汉堡市沿海房屋 。 经过50多年的变化和河水的不断冲刷 , 它们的过去已经被遗忘 , 艺术家伊丽萨维塔·科诺瓦洛娃将这些砖块由大到小排列 , 并在逐渐稀疏中趋于消失 , 如同砖块背后的历史 。 同样趋于消失的还有智利艺术家古斯塔夫·米隆的摄影《D/H》 , 这件作品由60 幅照片组成 , 表现了过去十年间智利的缺水问题 。
面具|“水之域”:毛利人鱼钩、大溪地雕塑来到浦江之畔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旧城》(前)与《D/H》(后)
再有一件阿尔及利亚艺术家带来的《泪墙》也极具装饰性 , 整件作品由400滴水晶组成 , 源自艺术家与祖父有关的记忆 。
面具|“水之域”:毛利人鱼钩、大溪地雕塑来到浦江之畔
文章图片

《泪墙》 , 埃莱娜·穆格(生于1953年 , 阿尔及利亚) , 固定于墙面上的 400 件不同水晶泪滴 , 形状、大小各异 , 1992—1999年 , 弗朗索瓦·施耐德基金会藏
对于前文所提到的 , 展览有置身“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错觉” , 也许是种稍显狭隘的讲法 。 毕竟在当代展览体系中 , 跨科学的研究是一种趋势 。 但就中国观众而言 , 展览也许并不好懂 , 像是法国人以自己的视角向中国观众讲述他们所理解的大洋洲非洲群岛部落文化 , 对于新西兰毛利人、格陵兰岛因纽特人、尼日利亚南部伊乔人、美洲阿兹特克文明等展览所涉及的名词 , 也许普通观众需要一一消化 。
“水之域”展将展出至6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