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水之域”:毛利人鱼钩、大溪地雕塑来到浦江之畔

从墨西哥萨波特克文化的陶器碎片、毛利人的鱼钩、马里的面具、大溪地的原始雕塑、土耳其浴 , 到当代艺术中与大洋和水文化有关的摄影、装置、影像作品……
2月28日 , “水之域——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与弗朗索瓦·施耐德基金会馆藏展”在上海黄浦江畔的浦东美术馆开幕 , 展览以古今对话的形式展出来自两家法国艺术机构的藏品100余件 , 从社会空间、祭祀仪式、地理疆域、技术工具等多角度讲述水与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
面具|“水之域”:毛利人鱼钩、大溪地雕塑来到浦江之畔
文章图片

展览入口的毛利谚语和第一件展品 。
“我即河流 , 河流即我 。 ”
展览从蓝色墙壁上的一句毛利谚语开启 , 也引出了第一件展品——新西兰毛利人的碧玉 。
在毛利人的文化中 , 水超越了物质世界 , 河流不仅仅是灌溉农田、水路运输的手段 , 还与当地人有着精神上的联系 。 在祖先传说中 , 这种绿色碧玉与一种超自然的海洋生物联系 , 水使得碧玉具有守护的意味 。 展览以此为序 , 从“水的景观制造”“水的日常生活”“液体想象”“神圣领地”“水的地理过渡”五个方面解读水对不同文化的滋养 , 并见证人类的发展 。
面具|“水之域”:毛利人鱼钩、大溪地雕塑来到浦江之畔
文章图片

展览首件展品毛利人碧玉 , 19世纪至20世纪初 , 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
然而 , 面对古代非洲陶罐、太平洋群岛的独木舟、印度尼西亚的鱼篓等来自诸多陌生文明的生活和祭祀物品 , 观众恍惚之间有身处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错觉 , 甚至能体会到百余年前高更来到大溪地所见的充满诱惑的、原始自然的艺术风格 。
【面具|“水之域”:毛利人鱼钩、大溪地雕塑来到浦江之畔】面具|“水之域”:毛利人鱼钩、大溪地雕塑来到浦江之畔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来自神秘国度的文明想象
沿着展线 , 来到是一个宽阔的展厅 , 居住在尼日利亚南部伊乔人编织的动物面具、毛利人曾制作的罕见鱼钩 , 墨西哥捕捉鳟鱼的鱼篓等吸引着观众一探其背后的文化 。
面具|“水之域”:毛利人鱼钩、大溪地雕塑来到浦江之畔
文章图片

尼日利亚南部伊乔人动物装饰面具
通过展签可知伊乔人编织的水中动物面具一般在特定活动中由舞者佩戴 , 表达对自然的感恩 。 毛利人的鱼钩通常用动物骨头、珍珠母、贝壳等制作 , 他们还会将其与鱼竿、浮子等结合使用垂钓不同的鱼类 , 其中一个来自复活节岛的鱼钩由玄武岩所作 , 通过毛利人和夏威夷人的传说可知这类鱼钩通常被当地人们保存在圣物箱中 。 不同国家、不同造型、不同捕捉原理的鱼篓 , 却使用了类似的材料……
面具|“水之域”:毛利人鱼钩、大溪地雕塑来到浦江之畔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的编织鱼篓
如若要继续探究这些面具、鱼钩、鱼篓与当地生活的关系 , 或将进入博物学、人类学的领域 , 若回到艺术层面 , 其本身的艺术性与工艺性就足以让人感叹西方视野下所谓原始文明的创造力和魅力 。
同样的视角在“水的日常生活”部分可以看到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 , 用来储存和运输水的葫芦形陶罐 。 一件来自尼日利亚努佩族的罐子 , 虽由陶土制成 , 但用金属装饰 , 不仅说明了水的珍贵同样展示了主人的社会地位 。
面具|“水之域”:毛利人鱼钩、大溪地雕塑来到浦江之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