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金牌编剧刘恒:忽视编剧,就忽视了影视产业的根本( 二 )


“下回我回来 , 得陪你看电影 , 不然太对不起你了 。 ”丈夫的声音刚从视频里传出来 , 年轻的妈妈突然关了手机 。 原来是6岁的儿子正飞奔过来 , 孩子不知道爸爸已经去世 。 等他再次跑远了去玩耍 , 妈妈已是泪流满面 , 刘恒身边的工作人员 , 全都在默默流泪 。
“这是一个关于牺牲者、殉道者的故事 。 ”刘恒说 , 在写剧本时 , 这位年轻单亲妈妈的故事 , 成了电影剧本的核心——她始终避讳谈论丈夫去世那天的情形 , 一直隐瞒孩子真相 。 最后 , 在一片紫红色的马尾草野地里 , 她终于喊出压抑在心底的思念、后悔和隐痛 , 催人泪下 。
喜剧、悲剧与正剧的交融 , 是刘恒在《你是我的一束光》里呈现的创作美学 。 就像他以前的作品一样 , 把人物的心理与情感世界 , 描摹得真切又深刻 。
刘恒|金牌编剧刘恒:忽视编剧,就忽视了影视产业的根本
文章图片

王朔曾说 , 他喜欢的当代作家中有刘恒 , 最喜欢其小说《虚证》 , “它深深地打动了我 。 刘恒是靠本能打动别人 , 呱叽一下就碰到了你心里最柔软的那种感觉” 。
刘恒罕见的写作能力在于 , 他能将小说与剧本、电视剧与电影的边界全部打通 。
但他却说 , 自己完全是野蛮生长 , 孤儿一般在写作的世界里摸索 , 胡奔乱撞 。 作家赵大年曾说 , 刘恒“从一个贫穷山区的孩子 , 到当兵 , 做工 , 上大学 , 当编辑 , 成作家 , 每一步都付出了艰辛勇敢” 。 他擅长观察 , 加上敏锐、专注、固执的个性 , 几乎可以视为他创作的法宝 。
刘恒从不惦念自己过往的成就 , 媒体称他为“中国第一编剧” , 他对这个说法连连推辞 , “这让人非常不自在” 。
他唯一感受到的 , 是时光流逝太快 , “40岁的时候觉得自己老了 。 没想到从40岁到60岁非常快 , 从60岁到现在快70岁 , 好家伙 , 更快了 。 如果以前更专注 , 追求得更纯粹 , 注意力更少被分散 , 可能应该更好一些 。 我特别嫉妒青年人 , 他们能获得的资源和知识太多了” 。
他不想时间被隔断 , 尽量减少社交活动 , 把每天看手机回复微信的时间控制在两小时之内 , 剩下时间就是读书、写作 , 早晚坚持各做200个俯卧撑 。 年轻时拼命写作 , 买了一大堆书来不及读 , 到这个年纪 , 他安然沉浸在自己最喜欢的哲学世界里 , “写作比较苦 , 读书就是精神按摩” 。
对话刘恒:编剧被忽视的现状 , 中国跟好莱坞没有太大区别
第一财经:好莱坞电影编剧通常会总结出一个方法论 , 你的剧本《菊豆》被美国剧作家罗伯特·麦基在《故事》这本书中当作一个案例 , 讲述《菊豆》与古希腊悲剧之间的渊源 。 如果一位年轻人想要成为优秀编剧 , 有方法论可循吗?
刘恒:从技术角度来说 , 专注都会有收获 。 但技术上的专注实际上并不容易 。 因为人一旦掌握了基本的技术之后 , 就觉得自己可以了 , 不用再下功夫了 。 但恰恰那个枪不磨 , 它就钝 , 钝了你就会凑合使 。
现在的现实情况是 , 互联网的信息渠道太多 , 生动性太强 , 密集度也高 , 就是所谓的碎片化 , 容不得你注意力集中 , 容不得你持久地干一件枯燥的事情 。
这时候就形成一个淘汰机制 , 那些特别专注、能抓住要害的人 , 在这个竞争过程当中可能就捷足先登 。
所以我相信 , 机会是留给少数天才和少数充分自律的孩子的 , 他们最后可能走得更远一些 。 那些比较散漫的、天分不是很高的孩子 , 就慢慢地平庸化 , 也许能胜任一般的工作 , 想出类拔萃就很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