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金牌编剧刘恒:忽视编剧,就忽视了影视产业的根本( 三 )


第一财经:你写《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 灵感就是从真实生活基础上迸发的 , 跟冯小刚导演第一次聊《集结号》 , 半小时电话说完 , 灵感也全出来了 。 回忆起来 , 你的创作黄金期是什么时候、什么状态?
刘恒:我30岁到50岁之间应该是最好的时候 。 现在想起那时候的创作 , 应该是记忆力最好 , 灵感发生的频率特别高 。 一个作品的写作过程中 , 频繁地被灵感给激发起来 , 就好像你开着车在狂奔 , 老有一个自动加油的机械跟着你 , 不停加油 。 那时候写作 , 第一天写完 , 第二天坐下来就接着写 , 根本不用往回看 , 前面的东西全在脑子里 。
现在 , 好家伙 , 得到处找加油站 , 需要一遍一遍地回头看 , 那就是记忆力出问题了 , 没办法 。
第一财经:多年前你曾提到 , 一部新片的采访人员招待会上 , 通常大部分问题都是问导演和演员的 , 只有一个问题是问编剧 。 你怎么看编剧在影视剧中的位置 , 中国编剧依然被忽视吗?
刘恒:如果说影视圈里的编剧被忽视 , 中国跟好莱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 这是一种自然生态 。 尤其是当代娱乐行业这么发达 , 光线自然是照到最需要照耀的地方 。 除非编剧自己有意愿 , 愿意跳出来自我包装 , 掀起各种各样的话题 , 就跟现在的网络主播一样 , 你如果拥有才华 , 设计得好 , 可以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
但我觉得 , 大部分作者还是习惯于写字台前的工作 。 我是从小比较内向 , 不爱出门 , 能少点事就少点事 , 抛头露面反而不舒服 , 你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存 。
对编剧的忽视 , 实际上不是对人的忽视 。 如果在整个影视产业链里 , 忽视剧本的重要性 , 忽略编剧的重要性 , 就是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 。 现在有一些投资人、制作人对剧作这一块不是特别重视 , 但我相信 , 一旦他们在市场上受挫 , 受到惩罚 , 就会扭转 。 当那些有理智、逻辑感强的人来掌控 , 肯定会重视编剧的作用 。
第一财经:电影是导演的艺术 。 你说过 , 电影剧本一旦转成视觉 , 文字就死掉了 。 作家那么讲究文字的精确和考究 , 但最后可能就掩盖进电影中 , 你怎么看文字之于影像的这种“牺牲”?
刘恒:我觉得就是顺其自然 。 现代人面临的是文字泛滥 , 想写出那种能够长久留存的文字 , 几乎是一种奢望 。 一个人对自己的创作再珍惜 , 放在历史的长河里 , 都会被时间的流水冲走 , 能不能留下 , 能留下什么 , 都是随缘的事 , 把自己太当回事 , 没有太大意义 。
第一财经:从读图时代到视频时代 , 现代人对文字几乎都没什么耐心了 。 有人把电影剪辑解说成几分钟短片 , 快速把故事梗概讲完 。 在这样的趋势下 , 作为创作者 , 会有失落感吗?
刘恒:这个趋势根本阻挡不了 。 但我恰恰觉得 , 这个时代也为一些人留下了更好的空间 。
当大多数人都在泥潭里 , 意识没有防线的时候 , 那些头脑极度清醒的人会用独立思考去制造思想 , 分析社会 , 提出自己的理解 , 甚至提出方案 , 把一些看不清的矛盾理清楚 。 他们的竞争者不会太多 。
第一财经:到这个年纪 , 你觉得人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刘恒:我跟邓超合作第一部作品《少年天子》时 , 父亲病故 。 写完《你是我的一束光》 , 母亲病故 。 父亲走的时候 , 我几乎半年时间才从阴影里走出来 。 到了母亲这一次 , 我虽然痛苦 , 但比较快就走出来了 。 因为我突然发现 , 我也快70岁了 , 距离那个终点也非常近了 , 来不及悲伤 。 悲哀很快会被理智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