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当代电影》| 主流价值与情感表达:《长津湖之水门桥》的叙事策略评析( 二 )


再次 , 充分展现中美两军的武器差距 。 比如 , 七连最后一次炸桥时仅剩的武器弹药是一颗手雷、三把 枪和几十发子弹 。 面对炸桥这样艰巨的攻击型任务 , 这点武器装备实在惨不忍睹 。 美军那边 , 几十架轰炸机遮天蔽日地呼啸而来 , 带着强势的压迫感 。 轰炸中如果扔下汽油弹 , 燃起的火焰和黑烟就吞没整个志愿军藏身的山谷 。 志愿军没有制空权 , 处境艰难 。 美军扑向水门桥的坦克集群浩浩荡荡疾驰而来 , 美军修桥时 , 大型运输机、吊装下降的巨型钢制桥梁 , 都显现出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 ······与此对比 , 志愿军使用参差不齐的枪支 , 前线部队通信依靠军号、哨子、旗子等作为联络手段 , 战斗结束后 , 战士用冻僵的手指颤巍巍地数着尚可能用的剩余子弹 , 在医疗器材极少的情况 , 只能从刚牺牲的战友身上拆下绷带 , 留给还能活下去的战士 ······这种武器装备系统和战略物资在对比镜头剪辑后产生的巨大差异 , 使观众深切感受到——志愿军以如此悬殊的武器装备水平 , 竟能把有海、陆、空三军全面配合的强大的美军陆战一师打得拼死修桥仓皇逃遁 , 已经是了不起的伟大胜利;志愿军把美军打怕了 , 打疼了 , 扭转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局 。 观众的心态因此得以平衡 , 获得了我方胜利的完形心理 。
二、兵法叙事与智力博弈
按照叙事学的规律 , 叙事中的主体力图通过自己的行动实现目标 , 反对者设置障碍阻止主体目标的最后实现 。 设置障碍与突破障碍的矛盾成为叙事的主要戏剧冲突 。 中国文化的战争叙事传统常常把这种矛盾体现为棋局博弈 , 双方斗智斗勇 , 斗智常常体现在兵法的使用上 , 主体为了达到战役的目标 , 常常使用《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 , 反对者也使用兵法阻碍主体实现目标 。 中国戏曲的战争叙事中 , 诸葛亮与周瑜的兵法博弈成为历代各地戏曲的经典剧目 , “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千百年来已成为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战争故事 。 观众在观赏智力较量的过程中 , 在佩服诸葛亮这种智慧型人物形象时生发出敬佩型审美感受 。
承袭了中国文化战争叙事传统的《水门桥》 , 当然把斗智作为不可或缺的叙事重点 。
我们看到 , 谈营长在九连进攻失利后 , 根据敌人的火力点绘制了美军在水门桥的火力分布图 , 并与七连官兵一起商量炸桥的战略部署:两个连兵分四路 , 合力炸桥 。 七连连长伍千里带着战士余从戎和伍万里等战士在“桥南高地”突袭指挥部;指导员梅生与何长贵率领小队 , 分别进攻桥南桥北 , 打掉瞭望塔 , 消耗敌人火力;平河小队穿过水管 , 占领水泵房 , 控制桥面 , 大家一起听鱼鹰呼哨声合力炸桥 。 在这一战术部署里 , 我们看到了“三十六计”中的“声东击西”“调虎离山”“暗度陈仓”“擒贼擒王”“浑水摸鱼”以及“树上开花”等计谋 。(2)
志愿军|《当代电影》| 主流价值与情感表达:《长津湖之水门桥》的叙事策略评析
文章图片

《长津湖之水门桥》剧照
你有你的打法 , 我有我的花招 。 美军面对志愿军可能发动的进攻时按兵不动 , 设置了埋伏圈 , 等待志愿军来到桥面 , 用“瓮中捉鳖”的办法 , 以密集火力予以围歼 , 这很像“三十六计”中的“以逸待劳”“上屋抽梯”之计 。 进攻开始 , 伍千里、余从戎小队率先在桥南高地开火 , 伍千里随即发出信号 , 梅生小队收到信号后也向桥南射击以吸引敌军火力 , 但敌军纹丝不动 , 梅生意识到美军可能设下圈套 , 于是通知桥北的何长贵小队也按兵不动 。 平河小队打掉探照灯 , 从水管进入水泵房后 , 果然被埋伏在那里的敌人火力压制 , 寸步难行 。 此时 , 梅生小队炸掉了桥上的敌军弹药堆 , 冲破火力封锁 , 攻到桥面南侧 , 美军此时见到志愿军已上桥面 , 启动事先准备好的坦克车 , 向桥面上的我军展开炮击 , 梅生小队因此伤亡惨重 。 桥北的何长贵看到坦克出动 , 针锋相对 , 向坦克发起攻击 。 伍千里见平河小队进入水泵房后迟迟没有动静 , 于是从桥南高地下滑到水泵房顶 , 向里面的美军射击 , 帮平河小队解了围 , 平河这才腾出手来抱着炸药包冲出水泵房 , 把坦克和桥面一起炸毁 。 在战略、战术的棋局博弈中 , 敌我双方你来我往 , 兵来将挡 , 水来土掩 。 战事十分胶着 , 七连不断面对突发情况而随机应变 , 一波未平 , 一波又起 。 跌宕起伏且峰回路转的情节变化 , 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