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柏林电影节|《一年,一夜》:剧情片如何讲述真实恐袭事件

虽然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导演伊萨基·拉库埃斯塔(Isaki Lacuesta)曾多次入围并两次获得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的最高荣誉金贝壳奖(Concha de Oro) , 法国的蓬皮杜中心也早在三年前就为他进行了全作回顾展 , 这仍不是一个令影迷—甚至是欧洲影迷熟悉的名字 。 今年的新作《一年 , 一夜》(Un a?o, una noche)是他第一次入围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电影 , 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传统、形式最“经典”的一部 。 创作起始于新千年的伊萨基自一开始就充满了“当代性”:无论是以更加激进的手法混淆虚构与纪录 , 使用各种形式的新“影像”高清显微镜图甚至是谷歌地球图像 , 或是将电影彻底作为一种杂糅或不纯粹的艺术与其它领域交杂—经典的如文学、绘画、舞蹈、历史 , 跨界的如科学技术、信息工程甚至考古学 。 他从纪录片和所谓先锋电影开始 , 之后的剧情片中亦常有前两者很深的痕迹 , 也许正是这种当代性使得他在电影观略显传统的欧洲三大电影节(戛纳、柏林、威尼斯)迟有认可 。 何谓“当下”的电影导演 , 是伊萨基创作观上一贯的主题 。
【事件|柏林电影节|《一年,一夜》:剧情片如何讲述真实恐袭事件】事件|柏林电影节|《一年,一夜》:剧情片如何讲述真实恐袭事件
文章图片

《一年 , 一夜》剧照
《一年 , 一夜》改编自一本西班牙语出版的自叙体小说 , 聚焦于一名生活在巴黎的西班牙人哈蒙(Ramón)和他的法国恋人席琳(Céline)在成功逃生2015年11月13日的巴塔克兰剧院(Bataclan)恐怖袭击后精神遭受重创 , 修复伤口又重新走到一起的故事 。 标题其实很好地阐释了整个故事 , 从那一夜到那一年 , 两个人的经历 。 改编社会事件 , 尤其是悲剧性社会事件(这是法国自二战后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 , 共造成137人死亡 , 近百人重伤)本就是敏感和冒险的创作举动 , 遑论对其加入虚构再创作 , 两者的平衡尤其是一个牵涉到可被视作创作“道德”的问题 , 一方面它不能够让观众感觉导演是对悲剧性事件进行偷窥式的“剥削” , 从他人的痛苦中受“益”;另一方面导演以其为轴心的创作又必须避免畏首畏尾 , 过于萧规曹随 。 本就对混淆虚拟和现实信手拈来的伊萨基这一次对此的表达也显得非常审慎和小心翼翼:“事实上 , 电影确实是根据两个真实人物的生活改编的 , 但我们有将其他也在巴塔克兰现场的人物故事和经历加入到他们或者他们身边人物的故事中 。 这是一部基于真实经历的剧情片 。 ”( 引号中的长句均来自笔者与导演的访谈)
话虽如此 , 讲述各个恐怖袭击事件的电影又绝对不乏先例 , 它们或使用各种不同的视角(或远或近 , 或宏观或微观 , 甚至是只将其当做背景) , 或处理不同的时段(之前之后或者之中)来表现(或者不直接表现)恐袭事件 , 这又将表现方法中纪录性的处理方式推到了一个极容被人置喙的程度 , 或者说剧情片中的纪录性元素以及两者的分野和边界 。 在《一年 , 一夜》中 , 几场关键的剧院内屠杀现场的戏便是以一种可称作回避式的现实主义完成的:回避真正的枪击现场 , 以狭小逼仄的躲避空间来暗示杀戮的血腥 , 强调声音的延展想象之作用 , 或者功能性地以当事人与朋友间后来的追忆来展现 。 总体上说来 , 电影对这一部分的处理是合格的 , 看得出来摄影机背后的导演充满善意但战战兢兢 。
事件|柏林电影节|《一年,一夜》:剧情片如何讲述真实恐袭事件
文章图片

《一年 , 一夜》剧照
正如前文所述 , 伊萨基之前的作品经常地利用过“剧情片中的纪录性元素”和“纪录片中的剧情元素”之间的互文 , 不由得好奇他经过这一次、也是他的第一次电影“大制作”拍摄后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 “当我们以剧情片和纪录片来归类、分类的时候 , 其实反而会创造更多的误解 。 (在剧情片的架构下) , 我更乐意将它们分别称呼为既经准备的戏和即兴完成的戏 。 因此 , 具体到这部电影 , 它的实际情况是 , 这是一部完全经过彻底准备的剧情片 。 ”他也很欣赏邀请电影参与主竞赛的柏林电影节选片总监夏特里昂(Carlo Chatrian)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我从创作最开始就有一个目的: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完成电影 。 这也是电影本身最让人激动不已的地方——它是无限、无尽的 。 你可以用它写诗、完成自传、做音乐或者记日记 , 什么都可以用电影来承载 。 我的梦想就是发掘和体验这无限的可能 。 在剧情片中加入纪录影像 , 这是我以前经常做的 。 柏林电影节的艺术总监夏特里昂和我谈起这部电影入选主竞赛的时候 , 我正在筹备自己的展览 , 他认为《一年 , 一夜》结合了我之前作品里的两个方向:以经典方式描绘人物情感的肖像 , 和以不同的方式方法接近重拾我们的记忆和回忆 。 我很喜欢他的这个总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