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王牌对王牌7》开播差评如潮,综艺IP始终难逃七年之痒?( 二 )


文章图片

广告|《王牌对王牌7》开播差评如潮,综艺IP始终难逃七年之痒?
文章图片

不可否认的是 , 在娱乐行业 , 大部分艺人的外语水平都不太好 。 此前 , 从邓超的伐木累到古力娜扎的穷哈 , 大都是以娱乐化的方式掩盖艺人外语水平的不足 。 对于《王牌对王牌》这一档省级卫视的节目而言 , 本不应一味地以娱乐化的形式向“学渣”献媚 , 来助长不良的风气 , 倘若节目组能够在娱乐的同时兼顾宋词的正确翻译 , 如在答案揭晓后 , 以字幕条的方式呈现正确的翻译 , 都能够提升观感 , 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推动宋词文化的深度传播 , 这才是该节目应该坚守的内容导向以及社会责任所在 。
从央视的《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到河南卫视的系列传统晚会 , 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娱乐内容出圈率极高 , 它们的共性在于对传统文化都有着一份敬畏心与崇拜感 , 能够激发观众内心的深度共鸣 , 而这恰恰是《王牌对王牌7》所欠缺之处 , 如何更好的平衡娱乐与文化 , 是节目组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
【广告|《王牌对王牌7》开播差评如潮,综艺IP始终难逃七年之痒?】尬到天际的广告植入 , 金主爸爸真的满意吗?
一直以来 , 《王牌对王牌》系列节目片段在短视频上碎片化传播的效果不错 , 但为何节目整体口碑却难以提升呢?读娱君认为 , 短视频内容短平快 , 浓缩了节目娱乐化的精华 , 能够满足用户瞬时的需求 , 而长视频平台讲究节目叙事的起承转合以及价值意义 , 需要满足用户更高品质的要求 。
但事实并非如此 , 《王牌对王牌7》尴尬的广告植入让观众脚趾抓地 。 从首期节目来看 , 嘉宾们在游戏中频繁地穿插口播 。 每当嘉宾一只手捏着嘴角旁边的麦克风、眼神持续上扬之时 , 观众便知道他们看着提词器读广告词了 , 这样生硬的广告念白 , 在品牌获得浅表性曝光之余 , 更引发了观众的反感 。 对此 , 观众纷纷吐槽道:“第一期除了正经广告时间 , 在节目里还插播了7个广告共10遍 , 能好看吗?”、“疯狂看提词器 , 广告里面插综艺 , 连掩饰都不掩饰了”、“广告里面插节目 , 厉害厉害……”
广告|《王牌对王牌7》开播差评如潮,综艺IP始终难逃七年之痒?
文章图片

广告的密集植入不仅影响到了观众的内容观感 , 甚至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节目主旨立意的落地 。 回顾《王牌对王牌7》的首期节目中 , 以宋代传统文化为主线 , 其间也谈及了不少相关的文化话题 , 但最终都被广告所吞没 。
例如 , 谈及聘猫文化时 , 贾玲紧接着说我家也养了一只猫 , 叫七猫 , 便开始了七猫APP的广告安利 , 让原本聚焦传统文化的节目画风瞬间跑偏 , 劝退了不少观众 。 读娱君认为 , 起于传统文化 , 终于与之毫不相关的广告植入 , 不仅让节目整体内容变得零碎化 , 还让文化传播价值失去了落点 , 亦是《王牌对王牌7》为了履行广告权益牺牲节目价值落点的一大表现 。
除了嘉宾们的“中插广告”之外 , 主持人沈涛的口播也十分密集 , 但因其风格过于寡淡让观众无感 , 有观众表示沈涛的口播一板一眼节奏缓慢没有激情 , 还有观众吐槽“自己 (沈涛)专业不好好去专研专研 , 还天天去直播卖货” 。 对于主持人口播 , 业内不乏经典案例 , 华少曾因主持《中国好声音》中超快的语速而出圈 , 马东也因有趣的口播文案而广受好评 , 可见 , 在广告口播的打磨上 , 还有极大的想象空间 。 如今沈涛因一板一眼的风格而饱受诟病 , 或许 , 在热衷直播带货之余 , 沈涛也应该放些许精力在主持人的业务能力的提升上 , 在强化个人主持标签的同时 , 也能够通过风格化的广告口播助力品牌的有效曝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