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飞|文牧野复盘《奇迹·笨小孩》:你需要找到创作感和业务感之间的平衡( 四 )


然而在其他场合 , 他很多次讲起过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是《冬冬的假期》 。 这部侯孝贤1984年的作品 , 以散文般的笔触呈现了一个孩子眼中的乡村夏天 , 自然质朴却也平淡缓慢 。 这当然不是普通观众的喜好 。 另一个可堪玩味的细节是 , 那年参加《我要拍电影》的综艺时 , 他特意让朋友从长春开车 , 把短片里那只边境牧羊犬送了过来 , 影评人焦雄屏问他是不是知道评委爱狗所以带狗 , 他说没错 , 自己很早就知道他们爱狗 。 邬君梅回应他:“你很知道掌握和操纵我们的心 。 ”
在商业的意义上 , 受众等于票房 。 但在文牧野这里 , 尽可能地讨观众满意 , 未必意味着他要赚更多的钱 。 小时候的他 , 永远是坐在讲桌旁边或者最后一排的那个差生 , 以至于寄予厚望的爷爷后来都不怎么搭理这个顽劣的孙子 。 直到拍出那支被流氓追着跑的默片 , 他才从老师那里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表扬 , 他始终清清楚楚地记得 , 被当众表扬的那一刻 , 班里同学的人数是140人 。
这次表扬成了他投身电影的起点 , 但没人说得准 , “140人”所代表的东西 , 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他在日后处理自身与外部关系时的内心准则 。
自洽
2018年 , 文牧野凭借《我不是药神》拿到了金马奖最佳新导演 , 同届的最佳剧情长片则给了胡波的遗作《大象席地而坐》 。
这是一次巧合的同场 。 但只需稍作回望 , 便可发现两人之间竟在冥冥中一直有着某种奇妙的连接:他们都是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学生 , 入学只相差了一年;都在FIRST影展留下过足迹 , 2017年时FIRST还把从这里走出的年轻导演召集起来拍了个MV , 结束时大家合了张影 , 文牧野坐在第一排右起第二个 , 挨着他的就是胡波;也是在这一年 , 《大象席地而坐》开机 , 章宇出演外冷内热的社会青年于城 , 一个月后他加入《我不是药神》剧组 , 顶着一头假发 , 成了沉默又倔强的黄毛 。
只是种种相遇并没有在他们之间建立起更加实质的关系 , 反而因着各自迥异的路径 , 生出些许别样的意味 。 他们似乎站在天平两端 , 象征着青年电影人截然不同的精神面孔 , 一个在理想与现实的撕扯中走向陨灭 , 一个在理想与现实的平衡中走向成功 。 这架天平或许不会出现明显的倾斜 , 人们总是不无虔诚地喜欢讲述以身献祭的故事 , 却也渴望一鸣惊人地得到世俗的肯定 。
但或许文牧野并不绝然地站在胡波对面 , 某些方面 , 他们很可能有着相似的地方 。 文牧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自己到现在还是没有生活的一个人 , 无时无刻都在做跟电影有关的事情 。 而且“我只能从创作层面跟人相处 , 其他的时候都是角落里蹲 , 眼睛都不太敢看别人 。 ”
谭飞|文牧野复盘《奇迹·笨小孩》:你需要找到创作感和业务感之间的平衡
文章图片

《奇迹·笨小孩》剧照:梁永诚(田雨饰)细心拆卸零件 。
曾经 , 他也有过和所有电影青年一样的想法 , 先以短片进行原始积累 , 然后做个小成本的文艺片 , 尝试去拿个奖 , 慢慢找到作为职业导演的方向 。 “大家开始想拍第一部长片的时候 , 都是量力而行 , 能做到多大的体量 , 就做多大的体量 。 ”
幸运的是 , 宁浩发现了他 , 并且帮他完成了《我不是药神》 。 就像路口处遇上的信号灯 , 文牧野也不知道如果当时绿灯指向其他方向 , 自己的电影路径和电影风格会不会和现在不一样 。 “这个事很难去想 , 就好像当时如果不行 , 我是不是就留在老家考公务员了 , 都是一念之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