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曾说:“拼贴”是“为了更大的画面” 。1980年代初,他开始了一系列称之为“Joiner”的照片拼贴实验,试图重构出一种展现多重视角的、更忠实地还原观者主观感受的立体主义图像,以打破摄影“独眼巨人”的局限性 。
回应霍克尼的观点,3月8日《为了更大的画面》在APSMUSEUM开幕,展览集合国内12组当代艺术家,他们或专攻影像,或以架上绘画著称,或用装置表达思想,但在此均以“拼贴”的手法,探索当下视野中“更大的画面” 。
大卫·霍克尼认为,立体主义的“拼贴”手法是20世纪艺术的重要发明 。
在展览学术主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看来,“拼贴”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手段,还是一种新的艺术语言,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新艺术视觉的感受方式、观察方式及思考方式 。“拼贴艺术”也是对文艺复兴艺术以来的线性透视法则的突破 。
循着强透视感的狭长通道走入展厅,张恩利的一组《头发》系列迎面撞来,如同建筑照壁般间隔了作品与展览空间 。伫足阅读,这组作品让人颇感意外 。
文章图片
通道尽头的张恩利作品《头发》
以“拼贴”建立艺术与现实的新型关系
对张恩利的印象主要来自那些静物画 。水管、纸箱、皮球、床,平凡的物件被他从日常中取出,放入绘画创造的空间,它们真实又“空泛”,面无表情又充满情感 。
顾铮曾玩笑说张恩利是一位唯“物”主义者,如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他对于生活中的普通物件有一种执着的加以描绘的兴趣 。在观念主义盛行的当代艺术领域,他的这种“从对于日常的观察来发现日常的诗意,而不是以脱离日常的方式去超越日常”的态度显得尤为可贵 。
文章图片
张恩利,《头发》,综合材料拼贴,1100x800mm,2014
在展出的《头发》系列中,艺术家从时尚杂志上剪切下不同颜色和形态的头发图像,拼贴成层层叠叠、聚集在一起的“视觉的漩涡” 。这些漩涡的间隙填充着由铅笔勾画出的散乱线条,像是另一种对于发丝的描绘 。在艺术家看来,它们不仅“打破了头发在视觉上的统一性,又有疏密变化” 。细看这些散乱线条,或会想起盘互交错难分始末的水管线条,进而似乎能看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
延续艺术家的观念,绘画与“拼贴”源出一处、相辅相成,又建立起后现代主义新艺术视觉的感受方式、观察方式及思考方式 。
展览举办之际,上海正处于一轮疫情之下,不少参与者因为防疫要求并未来到现场 。学术主持顾铮和策展人施瀚涛的致辞就由张恩利代为阅读,再看展览中凌云和杨福东合作的小画《拜星月慢》恰是源于疫情的创作 。
文章图片
凌云、杨福东,《拜星月慢》,油画颜料、墨水、白桦树皮、水彩纸,
拼贴绘画600x400mm,2021
“拜星月慢”是宋代词牌名,由唐代的教坊曲演来,有传古时女子拜月以寄情思 。艺术家在介绍作品时说,“疫情似乎让时间变慢了,可以静心的读书,专注的画画 。这件作品完成时,这个词忽然灼热的出现在思绪中,就被捕捉了下来” 。
想来词牌名所带的安静气息也渗透在杨福东众多影像作品之中,作品的背景是杨福东在水彩纸上以墨水绘就的“无限的山峰”,其上拼贴了一张小小的白桦树皮,并用油画颜料描画了一个女子抬头远望的情态,配搭着树皮肌理带着一丝宗教画的意味 。这出自于杨福东的妻子凌云 。两者叠加,似乎可见是一种个人化时间和情绪的流淌和堆积 。
- 女性艺术家|从卡洛读到卡萨特,波士顿美术博物馆里的女艺术家
- 艺术|“解剖”里的艺术,看文艺复兴与历代名家笔下的人体
- 画展|2022年度杰出艺术家推荐——画家李汉玉
- 名家|“解剖”里的艺术,看文艺复兴与历代名家笔下的人体
- 艺术家|德国艺术家“魔改”陶瓷作品,中国网友:已经麻木了
- 街头艺术|街头艺术家在大街上涂抹的儿童画,立体生动,可爱到爆表
- 感觉|走向幸福需要练习,艺术可以陪你
- 艺术家|细嗅蔷薇:国际当代女性艺术家作品展(山东站)及研讨会今日举办
- 龙泉窑|两宋龙泉窑青瓷碗时代风貌及艺术特点
- 艺术展|中华传统刺绣文化展在石家庄市图书馆新馆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