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招人,这件“最艰难的工程”,这三十年变了什么

招聘|招人,这件“最艰难的工程”,这三十年变了什么

文章图片

招聘|招人,这件“最艰难的工程”,这三十年变了什么

文章图片

招聘|招人,这件“最艰难的工程”,这三十年变了什么

文章图片


文 | 陶魏斌
在抛出汽车是“四个轮子+沙发”的论调后没过多久 , 李书福就遭遇了自己人生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嘲笑 。
他鼓捣出来的首款汽车“吉利豪情”成了临海街头的笑话 , 当地人甚至用方言编了歌谣来说明这辆汽车糟糕的质量:吉利上坡推 , 落雨要打伞 。
一气之下的李书福 , 回到厂里就开除了很多技术不行的老工人 ,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 , 如何才能招到专业的工人来帮他造汽车?
那是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 , 李书福跑到杭州 , 准备招一些大学生 , 给愿意和他走的学生发奖学金 , 前前后后花了1000多万 , 招了60多个大学毕业生 , 但最后 , 只有一个人留了下来 , 剩下的 , 陆陆续续都离职了 。
李书福的难题 , 比他大一轮还多的柳传志也遇到过 , 这位中国最有威望的民营企业家曾经感慨地说 , “选拔年轻人是公司最艰难的工程” 。
千金易得 , 一将难求 。 事实上 , 无论在哪一个年代 , 选拔优秀人才都是一件令企业一把手焦虑的事 。 实际上 , 如何让“天下英雄尽入吾榖中矣” , 并且能发挥人才的价值 , 更是一件技术活 。
管理学大师赫茨伯格在1968年 , 投稿给《哈佛商业评论》说: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 , 但是即使获得满足 , 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 。
回顾中国三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那是中国高速发展的“黄金三十年” , 求职者特别是年轻人对职场的心态变化 , 事实上是我们这个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
某种程度上来说 , 只有看明白了这些 , 我们更能理解当下的变化和趋势 。
铁饭碗和皮包公司1993年的夏天 , 在陈天桥的眼里 , 特别的热 。 那一年提前修完学分的他 , 和大四的师哥师姐一起毕业 , 复旦大学经济系的名头让他顺利地被分配到了陆家嘴集团公司——这家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 , 正在承担开发浦东的巨大工作 。
这应该是一份令人年轻人向往的工作 。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 大学生都是被社会称为天之骄子、象牙塔里的精英 , 不要说大学生 , 当时连中专生都有包分配的待遇 。
即使是自由择业 , 大家首选的都是国有企业 , 因为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 , 这是体制内的“铁饭碗” 。
1000万奖学金打了水漂之后的李书福 , 无奈之下 , 最后选择了自己去办学校 , 这样毕业学生就可以“直供”吉利 , 也算是暂时解决了燃眉之急 。
但中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 , 可没有这么大的本事 。 他们能做的 , 就是在招聘启事的显眼处标注:按国家规定 , 缴纳五险一金 。



刚刚完成了初步的财富积累 ,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们 , 事实上并不缺钱 , 为了吸引大学生们加入自己的公司 , 他们愿意付出更多的物质上的代价——毕竟在那个时候 , “规范”在很多人眼里 , 还是一个被看重的字眼 。
这是一个矛盾的心理 , 一方面那些踌躇满志的年轻人 , 在求职过程中一样豪情万丈 , 试图在职场上建功立业 , 那个时候“老板”、“万元户”已经是社会羡慕的人群了 , 但另一方面 , 这些70后的成长经历又告诉他们 , 稳定的“保障”或许才是王道 , 因为“皮包公司”可不是什么好名声 , 要是自己撞上了 , 也可就坏了前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