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曙|战疫的宏大“史记”与情感微记录——读王景曙《77人的“78天”》

作者:马 季
2020年初 , 当人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做着有条不紊的准备时 , 带着死神獠牙的新型冠状病毒突然在九省通衢的武汉现身 。 随着武汉封城、湖北高危 , 抗疫防控成为事关国家和每一个普通人的大事 ,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直到今天仍未完全结束 。 去年武汉与湖北的疫情防控 , 不仅事关一市一省 , 更与全国大局密切相连 。 如同1998年的抗洪救灾、2008年的汶川地震救险 , 支援湖北迫在眉睫 , 只不过这次的重担首先落在了医生、护士这群白衣天使的身上 。 《镇江日报》的高级采访人员王景曙 , 以长篇纪实文学形式为我们再现了救援前后的紧张与凶险、无私和荣耀 。 这部《77人的“78天”——2020战疫·镇江援鄂医疗队远征纪实》(下称《纪实》)能够从众多抗疫文学中脱颖而出 , 在我看来 , 靠的是详细真实的现场感与情贯笔端的抒情性 。 王景曙将抗疫叙事之“宏”与情感体验之“微”巧妙地结合到一起 , 在内容再现的广度与艺术表现的深度上显得“别具一格” , 成为抗疫题材纪实文学中的重要作品 。
王景曙|战疫的宏大“史记”与情感微记录——读王景曙《77人的“78天”》
本文图片

说其宏大 , 首先在于作者全过程、全方位地记录了镇江医护工作者出征援鄂与得胜凯旋的前前后后 。 在时间维度上 , 《纪实》从突如其来的疫情开始讲起 , 重点记录了从“先遣6勇士”到77人的产生过程 , 以及他们在前线78天战斗期间的始战、鏖战 , 直至勇士归来 。 同时在空间维度上 , 《纪实》横跨镇江、武汉、黄石以及火车站、机场等多个场景 , 涉及ICU重症监护室、普通病房、方舱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社区防控等多个战场 。 在这种时空交错的追踪中 , 作者重点表现了镇江援鄂的77名英雄群像 , 他们既有重点医院的医生 , 也有社区医院的大夫 , 既有工作数十年的临床专家、护士长 , 也有生于96年、97年的年轻人 。 这群年龄、性别、身份不同的人 , 在短暂又漫长的78天时间里构成了情感、意志的共同体 , 成为42600余名全国援鄂医疗队员的代表 。 毫无疑问 , 《纪实》的宏大 , 最终呈现为民族精神的宏大: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无私的奉献、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 这种精神不是空洞的说教 , 而是以这个群体中每个人的内心体验、险象环生的岗位工作以及朋友圈、书信、诗歌等带有温度的文字中体现出来的 。
我们同样感受到王景曙叙事的精微 , 在个体情感的细腻描写与细节的把握上尤为出彩 。 作为医务工作者 , 他们对于新冠病毒的危险性有着超出普通人的认知 , 但当“令牌”到来时 , 他们选择“我先上” 。 他们不是铁人、超人 , 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 , 作者将他们的紧张、恐惧、疲惫赋予到成员的个体身上 , 精准地捕捉到人物细微的情感体验 。 比如 , 初入战场的小姑娘会怯怯地拉着护士长冯丽萍的手 , 悄悄说:“冯老师 , 我有点怕”;而在口罩、防护服、面罩的“全副武装”下 , 张艳红鼻梁骨被防护面罩紧箍 , 颧骨传来阵阵疼痛 , 胸闷、气喘、心率加快 , 如此“心里就愈发紧张”;结束又一场生死营救后 , 身为壮小伙子的伏竟松曾疲惫地瘫坐在病区里一张凳子上 , 只能抽空小憩 。 除了表现个体的内心 , 《纪实》还用很大的笔墨表现人与人间的亲密关系 , 涉及“最美逆行者”与子女、父母、恋人、病患、战友间的关系 。 其中 , 医患关系是作者刻画的重点 , 医生不仅给患者治病 , 还需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喂食、处理大小便、心理辅导 , 彼此间不是亲人却胜过亲人 。 同事之间的互相关心、帮扶也颇让人动容 , 在前线给队友过生日就体现了他们感人的情谊 。 在封城期间 。 偌大的武汉城“几乎所有的蛋糕店都关门” , 为了给刘宁利过生日 , 战友们在托人帮忙、绕了很多弯子、接棒很多人后 , 才终于成功获得一盒来之不易的蛋糕 。 同时 , 为了抗击疫情 , 妈妈与年幼的儿女长期分离、恋人推迟了婚期 , 距离让情感更加真实、牢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