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切尔·西蒙斯|“雌竞”是怎么被塑造的( 四 )


嫉妒 , 也正是解读女孩们如何选择被霸凌目标的关键词 。 在西蒙斯最初进行女孩间霸凌行为的调查时 , 她假设了一系列女孩会遭受霸凌的原因 , “生理缺陷、肥胖、贫困、不够时髦” , 然而 , 女孩们真正挑选的霸凌对象 , 是她们称作“自以为了不起”的那些女孩 , 在她们看来 , 这些女孩自负、爱炫耀、以自我为中心 。 但西蒙斯发现 , 女孩们之所以认为这些女孩“自以为了不起” , 是因为她们“打破了关于女性特质的规定” , 并非是谦逊克制、自我牺牲、友善抱团的 , 而是“往往流露或闪耀着坚定和自信的光环” , 对于自己的个性、身材、性感程度充满自信 , 同时也拥有野心和欲望、渴望参与竞争 , 特别是否定自我牺牲和自我克制 , 而这正是“好女孩”标准的基线 。 女孩们对于这些打破“好女孩”规则的“害群之马”深痛恶觉 , 但她们最终会发现 , 自己正在深深嫉妒这些“自以为了不起者” , 因为她们是更自由的和自洽的 。
但嫉妒这种情绪 , 显然也相当违背了社会对于“好女孩”的“保持完美、自我牺牲”的期望和要求 。 女孩们试图压抑自己的嫉妒、并且表现出不屑于这些女孩竞争 , 转而给她们戴上“自以为了不起”的罪责 , 通过隐性关系攻击来让自己好受些 。 这成为了女孩们无声无息地转嫁自己的焦虑的最佳方式 。
然而 , 这种女孩群体间的彼此和自我打压 , 最终打压了女孩们走向成功的道路:坚定自信、热爱竞争被妖魔化和污名化为“自以为了不起” , 而这正是通往成功的重要特质 。 女孩们被迫学会藏起自己的锋芒 , 学会人云亦云 , 最终放弃卓越 。
这种打压持续了女孩们的一生 , 即使在她们成年后 。 西蒙斯强调 , 当时整个社会和文化并不鼓励(或者说相当鄙夷)那些自信强大的专业女性 , 认为她们是“冰冷僵硬的可怕女人”,“个人生活注定失败” 。
然而 , 正如心理学家CarolGilligan在《在声音与沉默之间:妇女和女孩、种族和关系》中所写道的 , “理想的成年女人和女性气质要求‘她们’无私奉献 , 做一个成年人和走向成熟却要求她们学会独立和分离” 。 这些按照“好女孩”标准成长起来的“好女人” , 在人生道路上显然会遭遇到相当的困惑和自我怀疑:为什么她们从未偏离轨道 , 但并不快乐 , 这往往源于她们缺乏健康的情绪感受、自我表达和关系沟通的能力;在成为“好妻子”、“好母亲”之后 , 她们发现没有得到过社会对她们的“自我”实现的价值的真正承认 。 令人沮丧的是 , 世界越来越属于那些坚强自信、野心勃勃的“自认为了不起的女孩” , 例如 , 以强硬作风闻名的脸书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SherylKaraSandberg) 。
女性通输:“雌竞”和玻璃天花板
西蒙斯指出 , 女孩们这些有毒的隐性社交攻击 , 往往会伴随她们进入成年 。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谢丽尔·德拉塞加撰写了《卑鄙女孩长大了》一书 , 揭示了那些会霸凌的女孩在长大后 , 仍旧会熟练使用关系攻击其他女性 , 并且往往会更恶毒和变本加厉 。 成人女性之间升级为了完全体的女性竞争(Femaleintrasexualcompetition) , 同样有着极大的伤害性 , 这或许是为什么“雌竞”这个词(即 , 雌性竞争)在中文网络上被发明出来并获得极大的传播的原因 。 在女性网民聚集较多的豆瓣小组 , 关于“雌竞”的帖子讨论众多 , 回复者都是相当的感同身受 。
成年女性之间的隐性攻击和竞争 , 主要发生的场景从校园转换到了工作场所 。 女性稀缺的职场资源带来的“僧多粥少”的局面 , 无疑极大地助长了这种“雌竞”发生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