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罗松涛(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文章图片
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 1903-1969) , 也译作特奥多·阿多尔 ,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
1
无更多的“更多”
阿多诺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批评性关注贯穿其学术生涯的始终 。 在被视为其思想萌芽的就职演说“哲学的现实性”中 , 阿多诺就着重反思了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哲学思考 。 阿多诺认为 , “存在本身的问题”实际上是“最不彻底的问题” , 因为它“与空洞的形式原则没有什么不同” , 而对“存在”追问的前提则在于“思维绝对适应于存在并与之关联” 。 (见王凤才译“哲学的现实性” , 《国外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这种与“存在”绝对适应的关于存在的思想在日后《本真性的行话》一书中 , 便成为了“本真性的行话” 。
所谓“行话”(Jargon) , 通常指某个社会阶层或职业在特定语境中使用的词汇 , 往往蕴含着超出其自身含义的“更多”(Mehr) 。 阿多诺在《本真性的行话》中聚焦于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中一系列关于“存在”的“行话” , 如“此在”“本真性”“畏”“向死而在”“本有”等 , 当然也包括“存在” 。 在阿多诺看来 , 海德格尔试图单凭这些“行话”揭示出现实的人的生存意义乃至使得“存在”本身如其所是的那样显现 。 然而 , 这种超出行话本身的“更多” , “日常语言在此时此地说出来 , 好像它就是神圣的语言似的” 。 换言之 , 被穿上“灵晕外衣”的日常词汇摇身一变而“为哲学普遍概念和理念(如存在的理念)涂上浓墨重彩” 。
在主体与客体、概念与非概念物(即无法为概念所统摄的“概念剩余”)的非同一性哲学视域中 , 阿多诺坚持客体(非概念物)优先性 。 我们知道 ,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特别是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章中 , 反复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 , 不是教条 , 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 。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 , 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 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 第66-67页)应该说 , 这种从“现实的人”出发思考人与历史、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观点也是阿多诺对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思想进行批判的出发点 。
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青年黑格尔派将理论批判视为变革社会的力量 , 从而带有一种内在的回避(乃至逃避)现实的因素 , 那么阿多诺所批判的以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为代表的现代德意志意识形态 , 其根本问题在于 , 在对“存在”的反思与追问中使得思想完全等同于存在 。 也即 , 人的生存和实践活动所取决于的物质生活条件被视为“如此存在这般” , 被抽象为一种“空洞的形式原则” , 最终沦为一种“对存在的虔诚” 。 阿多诺认为 , “在这种行话中 , 那些有血有肉的、非隐喻的东西的香味 , 都悄然地被精神化了” 。 质而言之 , 本应反思并超越人类生存困境的存在哲学 , 只不过是一种“故意地将它的日常生活神圣化”的本真性行话 。 它所蕴含的“更多” , 不过是一种与现实生存状况别无二致的空洞幻想 。
文章图片
《本真性的黑话》 , 译者:夏凡 , 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21年8月 。
- 卡尔维诺|找寻内心的乌托邦
- 素描#乌克兰画家丹尼斯·切尔诺夫-头像、静物素描
- 斯佳辉|中国斯诺克再传捷报,斯佳辉勇夺冠军,曾被墨菲吐槽是业余选手
- 画家#沈明《九曲溪雪月幻想》附跋文
- 波波夫@「心梦译文」逸天 | 年轻瓦加诺夫的烦恼(小说)
- 大地#她在中国生活40年,斩获诺贝尔奖之后,却为何遭到鲁迅批判
- 嵇康@从“幻游小人国”说起: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有一定的科学幻想
- 贝尔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语文课本从不选录他的作品
- 晚熟的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我跟很多亲戚都不来往了
- 缺陷&汉字有缺点?英国诺贝尔奖得主罗素一针见血:汉字有“3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