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必定会一再说 , 我们在死亡面前是平等的——这话说来跟没说一样,或者说 , 它将平等的要求排挤进可耻的、不具约束性的形而上学领域——我们在死去时却不平等 。
——参考《变老的哲学》中文版第155页 , 杨小刚译 , 鹭江出版社2018年版 。
显然 , “在死亡面前的平等”只是形而上学思辨意义上的形式平等 , 实际上 , 此处的“死亡”和“平等”一样 , 都只是一种空洞的抽象概念;由于它不具有任何历史与现实的“约束性” , 因而对它的宣扬是“可耻的” 。 与此相反 , “在死去时”的每一个个体所面对的社会、家庭、个体情境则是复杂多样且无法整齐划一的 。 在笔者看来 , 埃默里对于“在死亡面前”和“在死去时”的区分 , 也适用于阿多诺对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的批评 。
事实上 , 在1965年题为《形而上学:概念与问题》系列讲座的第14场中 , 阿多诺向他的学生推荐了埃默里的著作 , 并特别强调:“说死亡在所有时代都毫无变化 , 这是一个谎言;死亡也是一个相当抽象的实体 。 ”(参考阿多诺《Metaphysic:Concepts and Problem》 , Polity出版社2000年版)在海德格尔本真性的行话中 , 死亡便被去社会化为一种“相当抽象的实体” 。 存在哲学试图反抗对“存在的遗忘” , 为现代人的生存赋予意义 , 但却由于这种行话“用糟糕的经验做成了超验性”而蜕变为一种仅仅试图在思想中把握现实总体却又空洞无物的幻想、一种本真性的“磨牙声”:“极端抽象的自身性 , 那无非是不停地说着我、我、我的磨牙声 , 是如此的虚无 , 就像‘自身’在死亡中变成的那样” 。
由此可见 , 阿多诺在《本真性的行话》中对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的反思与批评 , 旨在击穿对“存在”的概念拜物教式幻想 , 洞察关于生存和死亡本真性行话的意识形态神话属性 , 从而使现实的人挣脱抽象概念的束缚 , 在具体的生命实践活动中成为自己、改变世界 。
文中未注明出处的海德格尔观点引用自《存在与时间》 , 陈嘉映、王庆节译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阿多诺观点引用自的《本真性的行话》 , 谢永康译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
撰文 | 罗松涛
编辑 | 刘亚光
校对 | 薛京宁
- 卡尔维诺|找寻内心的乌托邦
- 素描#乌克兰画家丹尼斯·切尔诺夫-头像、静物素描
- 斯佳辉|中国斯诺克再传捷报,斯佳辉勇夺冠军,曾被墨菲吐槽是业余选手
- 画家#沈明《九曲溪雪月幻想》附跋文
- 波波夫@「心梦译文」逸天 | 年轻瓦加诺夫的烦恼(小说)
- 大地#她在中国生活40年,斩获诺贝尔奖之后,却为何遭到鲁迅批判
- 嵇康@从“幻游小人国”说起: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有一定的科学幻想
- 贝尔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语文课本从不选录他的作品
- 晚熟的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我跟很多亲戚都不来往了
- 缺陷&汉字有缺点?英国诺贝尔奖得主罗素一针见血:汉字有“3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