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春柳,万条垂下绿丝绦

【柳树|春柳,万条垂下绿丝绦】柳树|春柳,万条垂下绿丝绦
本文图片

律回岁晚冰霜少 , 春到人间草木知 。 柳是春天的使者 , 最先带来春天的消息 。 自古以来 , 中国人植柳喜柳 , 关于咏柳诗 , 名篇众多 , 美不胜收 。
留下“金龟换酒”佳话的贺知章虽然爱诗如痴 , 但本人却留诗不多 , 一首《咏柳》足以名垂诗史:“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贺知章笔下的垂柳 , 仿佛一位小家碧玉 , 那垂下的万条绿丝绦 , 仿佛秀发一般 ,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大自然的造化 。
唐朝诗人杨巨源笔下的柳比贺知章笔下的二月柳更早 , 他说:“诗家清景在新春 , 绿柳才黄半未匀 。 若待上林花似锦 , 出门俱是看花人 。 ”柳未翠绿 , 仅透着新黄 , 这就是春天最初的身影 。 白居易也道出了柳的颜色:“一树春风千万枝 , 嫩于金色软于丝” , 让人很真切地体会到春柳拂面的轻柔 。 王维更告诉人们柳的可贵之处究竟在哪里 , “渭城朝雨浥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 , 是的 , 柳的可爱就在一个“新”字 , 见到了隐约柳色 , 不禁深吸一口气 , 迫不及待地去感受一个涌动的春天 。
柳作为春天之美的典型意象 , 给人清新舒缓之感 。 “沾衣欲湿杏花雨 , 吹面不寒杨柳风 。 ”这风梳过了柳枝 , 也变成了绿风 , 让人欣欣然前行 。 “草长莺飞二月天 , 拂堤杨柳醉春烟” , 待柳浓了 , 便有柳烟一说 , 遥遥望去 , 青色如团状 , 再也没有比一个“烟”字更恰如其分了 。 柳之美在柳枝柔软细长 , 春风徐徐里如女子曼妙起舞 , 草圣张旭道:“濯濯烟条拂地垂 , 城边楼畔结春思” , 可见垂柳接地、婀娜多姿 。 宋人杨万里写诗总爱别出机杼 , 他说:“未必柳条能蘸水 , 水中柳影引他长” , 他觉得从水中倒影看 , 更显得柳水一色、摇曳潋滟 。
柳与留谐音 , 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 , 柳成为见证离别与团聚的象征 。 在《诗经》中 , 就有“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的句子 。 正是因为有你在柳下相送 , 才给了我必须归来的勇气与坚持 。 柳枝似手 , 牵着人衣如挽留 , “一溪烟柳万丝垂 , 无因系得兰舟住” , 柳枝知人意 , 可是离人终究留不住 , 空余下无可奈何的垂柳与送行人 。 刘禹锡不仅写过竹枝词 , 还写过柳枝词 , “清江一曲柳千条 , 二十年前旧板桥 。 曾与美人桥上别 , 恨无消息到今朝 。 ”此诗用倒叙之笔 , 写出今——昔——今三幕 , 尽得婉曲回环之妙 。
说到离别与团聚 , 这里还可以讲一个更为曲折的故事 。 据唐传奇《柳氏传》载 , 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与一柳姓姑娘两情相悦 , 刚得柳姑娘家的应允即将成婚时 , 两人却因安史之乱不得已分离 , 一投效军营任职 , 一寄居长安佛寺 。 七年后平叛大局将定 , 韩翃即派人寻找 , 并寄词一首:“章台柳 , 章台柳 , 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 , 也应攀折他人手 。 ”他担心柳姑娘已不再等他 , 而柳姑娘也是百感交集 , 回词一首:“杨柳枝 , 芳菲节 , 可恨年年赠离别 。 一叶随风忽报秋 , 纵使君来岂堪折!”韩翃收到音讯后 , 归心似箭 , 又过了三年后 , 韩翃终于回到长安 , 而柳姑娘却不见了 。 原来 , 柳姑娘落入了回纥将领沙吒利之手 , 两人相逢却不能在一起 , 真是肝肠寸断 。 谁知峰回路转 , 韩翃的一个好友拔刀相助 , 将柳姑娘抢了回来 。 这一奇闻最后竟惊动了唐代宗 , 唐代宗下令 , 柳氏宜还韩翃 。 经过多少风波、劫难与磨砺 , 有情人终成眷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