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期|最惨贺岁档,该怪谁?( 三 )


前几年行业诞生了一批专门广撒网的电影投资公司 , 看起来好像投中了不少爆款 , 但最终收益率值得警惕 。
比如说 , 连续投中《我和我的祖国》、《流浪地球》、《唐人街探案2》、《我和我的家乡》的文投控股 , 近年影视投资制作业务毛利率始终为负 。 另一个靠拼盘业务崛起的行业新秀耳东影业 , 则不断陷入资金黑洞的争议 。
对于发行方来说 , 更多的还是需要敬畏市场 。
当我们走进电影院 , 选择看一部什么电影 。 我们以为这是自己的决定 , 其实 , 大部分时候还是被电影发行所左右 。 从投资制作到发行上映 , 从定档、营销、渠道、排片甚至是票价 , 每一步都充满了电影幕后公司的算计 。
从早期的“我想拍一部电影”到影视工业化后的“观众需要一部电影 , 我们来把内容做好” , 是影视行业的一种进步 。
这几年 , 博纳影业的大国题材 , 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 商业上的成功自然是水到渠成 。
院线一向是影视行业话语权最重的一环 , 因为它们掌握了电影生产消费环节最终的实体场景 , 无可替代 。
万达电影以院线起家 , 逐渐带大了万达影视 , 还投资了等待A股上市的博纳影业 。 中国电影的核心同样是旗下的三大院线 。
这几年观众骂电影票涨价 , 其实电影院也是一肚子苦水 。 作为行业中唯一的重资产板块 , 前期投入巨大 , 运营成本逐年上升 , 再不涨价 , 都快开不下去了 。
而且 , 这几年在疫情等因素的冲击下 , 满座率一年不如一年 , 全国影院的整体运营效率在下降 。 2017年-2022年(除掉2020年)正月 , 中国电影场均票房(不含服务费)分别为953.40元、1198.81元、932.61元、1021.60元、771.08元 。
于是 , 影院们只能不断提高服务费 , 补齐收益 。 价格的上涨又导致观影人次下降 , 影响运营效率 。
这种恶性循环不仅存在于院线环节 , 投资制作、电影发行 , 每个环节其实都已经浮现出这种苗头 。
只有院线带头 , 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 , 才能带动行业走向良性循环 , 水大鱼大 。
如果这些点都做到位 , 那么 , 剩下的就是等待观众排队走进电影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