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中焘|活动回顾 | 童中焘《映道——中国画笔墨的实践与思考》新书首发分享会( 二 )


童中焘|活动回顾 | 童中焘《映道——中国画笔墨的实践与思考》新书首发分享会
文章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山水画家、《映道》作者童中焘先生发表感言
随后 , 童中焘先生发表了个人感言 , 他从吴昌硕先生给潘天寿先生所写的诗句“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 , 一跌须防堕深谷 , 寿乎寿乎愁尔独”开始 , 谈到潘先生一生牢记吴先生的劝勉 , 在艺术发展道路上尤其注重“留”(中国画用笔“平、留、圆、重、变”之一) , 并以张大千伪造书画的例子作对比 , 强调中国画“画如其人”的思想内涵 , 即做人的重要性 。
接着 , 嘉宾们逐一分享了自己对童中焘先生人生和艺术的理解 , 并表达感激之情 。
童中焘|活动回顾 | 童中焘《映道——中国画笔墨的实践与思考》新书首发分享会
文章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纪念馆馆长、“映道”策展人陈永怡教授发表感言
陈永怡教授作为潘天寿纪念馆馆长 , 介绍了潘天寿纪念馆“研究推广大师艺术 , 让公众理解大师精神 , 思考大师对于今天的意义”的文化使命 , 在此基础上回顾了“记得先生”系列展和本次“映道”展览的策展初衷 , 并回忆了童先生多年来对潘天寿纪念馆的学术支持 , 以及对童先生知行合一、有标准、有坚守的为人之道的深刻印象 。
童中焘|活动回顾 | 童中焘《映道——中国画笔墨的实践与思考》新书首发分享会
文章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张捷教授发表感言
张捷教授曾受教于童先生 , 对其品性、学问、修养深有体会 , 他深入探讨了童先生的人格学养与笔墨精神的关联性 , 认为展览和图书不仅呈现了童先生的艺术探索历程 , 也体现出中国画文脉传承的教学思想体系 。
童中焘|活动回顾 | 童中焘《映道——中国画笔墨的实践与思考》新书首发分享会
文章图片

巽汇XUNWAY总策划、《现象》丛刊主编、同济大学教授寒碧教授发表感言
寒碧教授是童先生的老朋友 , 在读书方面切磋甚多 , 他从“读什么书 , 做什么人 , 画什么画”三个方面 , 来讲述自己对童先生的理解 , 认为童先生学问好 , 教养高 , 功力深 , 在当下已经十分珍贵;童先生几乎遭遇了“五四”以来所有的艺术问题 , 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面貌 , 其作品始终与传统文脉相连 , 却不落窠臼 , 能与古为新、化古创新 , 十分值得研究 。
童中焘|活动回顾 | 童中焘《映道——中国画笔墨的实践与思考》新书首发分享会
文章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映道”执行策展人张赤教授(右一)
张赤教授追随童先生问学多年 , 她分享了向童先生求教的点滴故事 , 认为童先生是一个视笔墨研究为生命的人 , 童先生的理论著作和实践 , 意在建立一个完整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导向为基础的笔墨认知和训练体系 。
童中焘|活动回顾 | 童中焘《映道——中国画笔墨的实践与思考》新书首发分享会
文章图片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映道”执行策展人童节教授发表感言
童节教授作为家属代表 , 讲述了作为父亲的童中焘先生对自己的教导和影响 , 并表示目前正在整理父亲的笔记和手稿 , 希望通过出版 , 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
童中焘|活动回顾 | 童中焘《映道——中国画笔墨的实践与思考》新书首发分享会
文章图片

现场听众提问互动
在活动末尾 , 《映道》的责任编辑郭哲渊简要介绍了图书和展览的关系 , 在座的听众与童中焘先生及其他嘉宾进行了交流互动 。 最后 , 新书首发分享会以童先生在《映道》中所写的感言作为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