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冯骥才:今年我80岁,就缺时间( 三 )


此后 , 冯骥才去了一趟法国 , 想去了解法国是如何保护巴黎的 , 结果在法国时 , 有人告诉他 , 天津最古老的商业街估衣街被拆了 。 冯先生匆匆从法国回来 , 第二天就到老街去看 , “我一看老街被拆空了 , 历史建筑一旦被拆了就永远没办法了 , 重建 , 根本不是历史 。 ”
回忆至此 , 冯先生感谢某媒体的一篇报道 , “当时我站在老街那儿就哭了 , 一个采访人员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叫《冯骥才哭老街》 , 我也不知道他怎么会在场 , 这篇文章影响很大 。 ”
为了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 , 冯先生曾经卖画筹措经费 , 他坦承靠自己卖画解决不了问题 , “我当时卖画的时候 , 跟采访人员讲过这句话 , 我说凭我卖的那些钱解决不了问题 。 经过这20年的努力 , 我们现在整理出来的国家4级的文化遗产名录 , 就是县一级的、市一级的、省一级的、国家一级的共10万项 , 传统村落是6819个 。 这么大一个文化遗产 , 我卖一点画能起什么作用?它能起的一个作用就是 , 一定有人想冯骥才为什么要卖自己的画?我觉得唤醒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 是有意义的 。 我在苏州博物馆卖完画的时候 , 有一种家徒四壁的感觉 , 当时有一种悲壮感 , 后来我说男人做事情总希望有一点壮烈的东西 , 我觉得这种悲壮感 , 是我把我的心给了大地了 。 ”
此前 , 冯先生曾提到“我人生接过的最后一件大事是教育” , 在他看来 , 教育也与文化遗产保护一脉相承 , “如果说前20年 , 我主要做的是文化遗产抢救性的保护 , 我今天要做的就是科学保护 。 我们抢救下来的这些文化遗产 , 如果没有保护标准 , 没有规范 , 没有专业的人才 , 我们仍然对它不放心 。 所以我们在大学必须开启非遗学学科的教育 , 必须将其纳进高等教育的体系里 。 ”
【文学|冯骥才:今年我80岁,就缺时间】4
和文学阔别了20年 , 有太多东西想写
如今重返文学后 , 冯骥才可谓高产作家 , 除了《俗世奇人》《书房一世界》等 , 今年随《画室一洞天》一起出版的还有《多瑙河峡谷》 , 这是冯先生五部中短篇小说新作结集 。 其中 , 《多瑙河峡谷》讲述一对青年男女的苦恋 , 叩问人生 , 探究命运;《枯井》记录人在濒临绝境之际倾诉的心灵隐秘 , 探讨忏悔主题;《跛脚猫》剖析电视台女主持人光鲜背后的复杂人生和情感世界;《木佛》以木佛自述为叙事视角 , 批判价值观扭曲的文物市场和鉴定界;《我是杰森》围绕主人公的失忆以及寻找记忆展开情节 , 结局出人意料 。 五个故事曲折跌宕 , 较之以往作品 , 在真切的现实中引入了梦幻、奇幻、奇遇等因素 。
谈及小说创作 , 冯先生表示 , 虽然和文学阔别了20年 , 但是从写作的意义上 , 他始终未曾离开文学 , “因为我热爱文学 , 我对文学的热情好像是天生的 , 我觉得对文学对艺术的热爱都是天性 。 当我有了对生活的热情的时候 , 必须要用文字表达 , 那就是搞文学的人的一种天性;当我必须要用笔墨用色彩去表达 , 那就是搞绘画的人的天性 。 我现在有了时间写作 , 很多东西一拥而来 , 甚至同时几个想法都会来 , 因为过去压抑的时间太多了 , 20年生活积累得太多了 , 看得太多了 , 认识得也太多了 。 ”
在做文化遗产抢救工作的时候 , 冯先生说他经常有文学的冲动 , 有文学的想象 , “但是我不可能写 , 因为我没时间 。 我文学想象最多的时候就是在大地奔跑的时候 , 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 , 特别是夜里坐着汽车听着音乐 , 从这个省到那个省去要走几个小时 , 甚至更长 。 在路上 , 文学想象忽然就出来了 , 想着想着 , 司机师傅说:‘冯老师咱们到了 。 ’小说就没了 , 中断了 , 断电了 , 没有了 , 以后的想象也接不上了 , 这就是我那个时期的文学生活 , 没有时间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