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假如没有女性文学,我无法认识自己” |当代文学女子图鉴( 二 )


在这些时代变局中 , 女性的地位也在发生着变化 , 人们会跟随莉拉和莱农的命运思考:
在复杂艰难的原生环境中 , 女性如何为自己的人生展开抗争?教育在其中起到多大的作用?
平权运动有多大程度作用于女性个体的命运?
如果女性一直停留在原地 , 屈服于社会的既定规则 , 这种逆来顺受的人生是否有自我解脱的可能?
——无论你想要了解费兰特的文学风格 , 还是意大利的女性主义发展 , “那不勒斯四部曲”都能提供一个兼具文学与经验主义的参考 , 呈现意大利女性境况的生动图景 。
女性文学|“假如没有女性文学,我无法认识自己” |当代文学女子图鉴
本文图片

珍妮特·温特森是当代最好也是最有争议性的作家之一 。 她出生于1959年英格兰的曼彻斯特 , 自小由坚信宗教的夫妇收养 。 19岁时 , 温特森与一个女孩相爱 , 离家出走 。 她在殡仪馆、精神病院等地留宿打工 , 但仍以全A的成绩考进牛津大学英语系 。
女性文学|“假如没有女性文学,我无法认识自己” |当代文学女子图鉴
本文图片

珍妮特·温特森
Jeanette Winterson
1959年-
基于从前的种种真实经历 , 温特森创作了半自传体的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 该书入选了《卫报》“死前必读的1000本小说” , 并被改编成BBC热门剧集 。
小说中 , 女主角珍妮特生长在一个信奉福音派新教的家庭里 。 母亲是一个偏执虔诚的教徒 。 随着她慢慢成长 , 珍妮特发现自己与小镇和母亲的偏执并不和谐 。 于是 , 当她爱上了另外一个女孩时 , 她离开了小镇和母亲 , 同时也带着这份决绝进入了她的成年 。
作为作者的半自传小说 ,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无疑是进入温特森文学世界的入口 。 书中 , 温特森通过神话和魔幻元素的交织使作品呈现一种歌剧咏叹调式的救赎 , 救赎与被救赎者都是女主角珍妮特 。 尽管作品无法完全等同于作家本人的真实经历 , 但毫无疑问 , 书中的女主角与作者一样战胜了她所出身的社群的狭隘 。
女性文学|“假如没有女性文学,我无法认识自己” |当代文学女子图鉴
本文图片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剧照
特森曾说 , 她想通过文学说服人们去体验存在于艺术中的无与伦比的释放力 。 她赋予女主角权利以释放真实的自我 , 并借她之口痛斥了男权社会对女性意识的剥夺、让女性话语权被迫“消音” , 以及对“她史”的抹杀 。
书中展现的这些对于女性不公地位的控诉 , 并非来自温特森对性别对立观点的支持 , 而是突出了个人努力在实现自由中的价值 。 温特森希望传递一种“始终向前移动”的人生哲学 , 一个人 , 即使身处无人支持的家庭、拥有性少数群体的身份、必须经历一个总也答不对题的人生 , 也须始终保持开放心态 , 通过奋斗实现自我救赎 。
女性文学|“假如没有女性文学,我无法认识自己” |当代文学女子图鉴
本文图片

对于作家而言 , 年少成名着实是一件幸事 , 前有张爱玲 , 后有邱妙津 。 巧合的是 , 她们两人是“唯二”入选《纽约书评》“经典重现系列(NYRB Classics)”的华语作者——可惜 , 邱妙津在1995年于巴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年仅二十六岁 。
女性文学|“假如没有女性文学,我无法认识自己” |当代文学女子图鉴
本文图片

邱妙津
1969年5月29日-1995年6月25日
邱妙津于1969年生于台湾 , 曾留法学习心理学;上世纪90年代 , 邱妙津迎来了文学道路上的辉煌 。 她本人是同性恋 , 作品在台湾的同性恋文学中至关重要 。 女同被称为“拉拉” , 就源于邱妙津的处女作《鳄鱼手记》里女主角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