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假如没有女性文学,我无法认识自己” |当代文学女子图鉴( 三 )


女性文学|“假如没有女性文学,我无法认识自己” |当代文学女子图鉴
本文图片

▲邱妙津
《蒙马特遗书》是邱妙津的遗作 , 收录了她写给同性爱人絮的二十一封信 , 在她离世后由友人整理出版 。 书信中的文字在她强烈的爱欲与痛苦的自我剖析之间碰撞、游离 , 犹如感性与理性的难解难分 。 感性来源于她炽热的情感 , 理性或许与她学习心理学的经验有关 。 感性与理性在文学的世界合流 , 爆发出令人措手不及的冲击感 。
阅读此书 , 仿佛在邱妙津构建的西方艺术电影与经典文学的知识森林中 , 发现一条条走向爱与艺术的幽深小径 。 她在文字中展现了如此真实的自我 , 也许自三岛由纪夫之后 , 再没有其他作家能如此毫无怜悯地撕掉伪装的面具了 。
对于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来说 , 邱妙津的文字提供的 , 不仅是经典的阅读对象 , 更是一个朝圣的坐标 。 当人们崇拜一个逝者 , 并由此得到生的力量时 , 无论对于作者或读者而言 , 都意义非凡 。
女性文学|“假如没有女性文学,我无法认识自己” |当代文学女子图鉴
本文图片

萨莉·鲁尼生于1991年 , 是爱尔兰文学的新生力量 。 爱尔兰是一个无论面积还是人口规模都很小的国家 , 却诞生了斯威夫特、叶芝、萧伯纳、乔伊斯等杰出作家 , 为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 这些伟大的作家从古老的凯尔特文化中继承了很多特质 , 包括对自然界的奥妙探索、夹杂了夸张和荒谬的叙事风格 , 以及讽刺的创作态度 。
与前辈们不同的是 , 鲁尼的作品则具有出色的心理描写和温柔细腻的文笔 。
女性文学|“假如没有女性文学,我无法认识自己” |当代文学女子图鉴
本文图片

萨莉·鲁尼
Sally Rooney
1991年-
《正常人》是鲁尼的第二部小说 , 曾获英国图书奖 , 并入选《卫报》“21世纪100部最佳图书” 。 书中叙写了一对在阶层差异与命运摇摆之间相互救赎的年轻恋人的故事:
康奈尔的母亲在玛丽安家做清洁阿姨 , 他们阶层悬殊 。 高中时 , 康奈尔备受欢迎 , 玛丽安则因独来独往被视为怪人 。 然而 , 两人在一次对话中怦然心动 , 关系开始深入 , 互相给予了彼此安慰 , 却也留下了很大的伤痛 。
一年后 , 两人都来到都柏林的圣三一大学念书 , 地位再次翻转:玛丽安成为了社交中心 , 康奈尔则因家境贫寒与其他校友格格不入 。 两人再次走到一起 , 彼此影响 , 在寻找生活的出口之中 , 探索共生的策略 。
阅读《正常人》 , 你会产生一种记录当下的感受:日常的生活与对话隐藏着彼此的试探 , 连Facebook等社交软件都出现在人物的对话中 。 此外 , 微妙的阶层关系、原生家庭的挣扎、年少时的敏感和对工作的麻木……这些被当代青年反复讨论、思考的议题 , 在《正常人》里都成为某种真实生活的写照 。
女性文学|“假如没有女性文学,我无法认识自己” |当代文学女子图鉴
本文图片

▲《正常人》剧照
在信息超载的当下 , 人们敏感而疏离 , 很难信任一个人 , 很难维持这种信任 。 在《正常人》里 , 女主角玛丽安在人生的漫漫旅程中想要遇见一个产生共鸣的灵魂 , 她希望跨越各种世俗障碍 , 从不真实的社交中抽身 , 与康奈尔如同“一盆土中的两株植物 , 环绕彼此生长 , 为了腾出空间而长得歪歪扭扭 , 形成某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姿态” 。
鲁尼的《正常人》呈现了“90后”用文学记录世界的方式 , 正如英国媒体所说 , 这是一本面向未来的书 , 展现的是当代年轻人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