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贝儿难“洗白”美国种族痼疾

【美国|“黑”贝儿难“洗白”美国种族痼疾】《美女与野兽》这部家喻户晓的童话名篇 , 如今在美国又迎来一次“重大创新” 。 最新版音乐剧的“黑”贝儿剧照引起不少关注 , 相比于众多网民的“灵魂评论” , 美国媒体的说法是“打破了贝儿的刻板印象” 。
美国|“黑”贝儿难“洗白”美国种族痼疾
文章图片

新版音乐剧《美女与野兽》
无独有偶 , 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正在制作的新版电影《西区故事》也将对经典版本做出大量修改 , 包括重塑移民街头帮派“鲨鱼帮” , 大量启用真正的波多黎各裔演员“本色出演” , 还会有大量带波多黎各口音和风格的西班牙语 。
美国舞台和银幕上越来越多的少数族裔面孔和改编 , 是否意味着美国少数族裔地位提升呢?放眼美国文艺史 , 答案是未必如此 。
“粉饰”型文艺无能为力
从美国少数族裔演员的角度讲 , 这一群体登上银幕担当要角并非新鲜事 ,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好莱坞繁荣期便已屡见不鲜 。 最典型的便是1939年好莱坞名片《乱世佳人》中的黑人女演员哈蒂·麦克丹尼尔 , 她以片中奶妈一角的出色表演摘取了第12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 尽管哈蒂一生都在努力与种族歧视斗争 , 在她之后的黑人明星也层出不穷 , 但近百年过去了 , 美国少数族裔至今还在为“黑人的命也是命”而奋斗 。
美国|“黑”贝儿难“洗白”美国种族痼疾
文章图片

《乱世佳人》黑人奶妈获奥斯卡奖
从经典名著改编的角度讲 , 以少数族裔为中心的改编案例也并非最近才有 。 以文学巨擘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为例 , 在美国对该小说的影视剧改编中 , 几乎清一色将女主人公爱丝梅拉达的出身由原著中的法国血统女孩替换成真正的吉普赛人 , 并删除与之相关的“换婴”情节 , 以塑造出一个正面积极、为了自由和解放奋斗的少数族裔女孩 , 这在1997年迪士尼的动画电影《钟楼怪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 然而 , 看着这部电影长大的美国人 , 如今依旧深陷种族矛盾漩涡 。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 , 美国这一个多世纪以来 , 从舞台到银幕 , 从来不缺乏黑人演员 , 也从不缺乏打破对少数族裔刻板印象的著作 。 那么 , 为什么舞台和银幕上的“积极”从未真正改变美国少数族裔现实处境的“消极”呢?真正原因在于 , 造成美国种族问题的政治、历史、经济和文化因素早已根深蒂固 , “粉饰”型文艺对此无能为力 。
问题从没有真正解决
从历史上看 , 以欧洲白人为主体的美国早期移民 , 继承了前者在殖民中形成的“白人文明中心”心态和随之而来的种族歧视观念 。 美国大法官克拉伦斯·托马斯曾承认 , 美国宪法开篇第一句话中所指的“合众国人民”在当时并不包括黑人 。 美国的建立并未让当时的美国黑人站起来 , 反而使黑人处境因美国国内合法奴隶制的发展而不断恶化 。 美国黑人直至南北战争后才得到名义上的自由 , 在事实上却依然处处受制 。 例如在美国宪法第十九修正案授予女性参政权时 , 黑人女性依旧被各种“技术性”限制排除在政治事务之外很长一段时间 。
20世纪 , 随着美国移民中的种族日益多元化 , 种族问题也日益复杂和尖锐起来 。 这一时期 , 美国思想界曾提出“熔炉说” , 期望不同种族的移民能“美国化”以融入美国社会 。 但这种一厢情愿的理想化理论在现实中迎来了民权运动和寻根潮 , 充分说明美国种族问题的不可调和性与激烈的斗争性 。 尽管最后通过了平权法案 , 但执行效果不如人意 。 里根和老布什时期 , 平权法案的执行处于低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