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星堆】刘章泽:田野包围“城市”,三星堆遗址外围历史探索者( 三 )


三星堆遗址群是以三星堆城址为中心 , 辐射周围较大区域 , 包括若干相同时期大、中、小遗址 , 所构成地域文化的生态结构与政治结构是一个有机体系 。 在以三星堆城址为中心向四周辐射15—25公里范围 , 搞清楚围绕三星堆城址约200平方公里遗址群的结构和关系 , 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
为进一步弄清楚三星堆遗址周边商周时期蜀文化遗址分布情况、地层堆积以及文化内涵 , 2006年始 , 刘章泽沿着鸭子河、石亭江、绵远河 , 开始三星堆外围遗址研究 。 过去10余年间 , 刘章泽等考古工作者在川西平原北部地区调查中 , 发现数十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遗址 , 为三星堆文化起源和发展演变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
在什邡市马井镇 , 刘章泽拨开河床的层层泥沙 , 发现大量零碎陶片 , 虽颜色、陶质不尽相同 , 但足以证明该地区与三星堆遗址之间的关系 。 不过这处遗址时代为三星堆四期 , 也就是公元前3000年以后的“十二桥文化” , 三星堆文明缘起何处依然是个谜 。
2009年 , 什邡桂圆桥遗址被发现 , 经过发掘整理 , 业内一致认为桂圆桥遗址要早于三星堆一期 , 是成都平原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 一期文化陶器特征与茂县营盘山文化较为相似 , 揭示了三星堆一期(宝墩)文化的来源 。 这一发现成功丰富了三星堆文化的起源问题 , 但对刘章泽来说这些还不够 , 只要不解决桂圆桥文化发源问题 , 三星堆文化起源就始终是个谜 。
学界认为桂圆桥文化来自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晚期类型 , 但对其进入成都平原的路线并没有定论 。 得到普遍认可的是两条路线 , 分别是:沿白龙江流域南下 , 过松潘草原 , 进而到达今茂县、汶川、理县等地 , 再顺岷江而下 , 进入成都平原;沿白龙江进入白水江 , 再转金牛道进入成都平原 。 在交通不便的上古时期 , 逐水而居、顺水而下的可能性的确很大 。
可刘章泽却认为 , 桂圆桥遗址一期和茂县营盘山文化较为相似 , 而什邡和茂县仅一山之隔 , 虽其间道路险峻 , 但古代应该存在联系通道 , 有没有可能“古蜀人翻越九顶山来到什邡”?
提出观点后 , 刘章泽迅速展开资料收集和深入调查工作 , 希望能用实证来佐证自己的猜测 。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 2016年8月 , 刘章泽组织召开“翻越九顶山 , 寻路桂圆桥”座谈会 , 来自茂县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余友强先生展示了他在筲箕塘发现的石斧 , 为研究桂圆桥文化来源及路径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
令刘章泽喜出望外的是 , 同年10月 , 他带队开展鸭子河和石亭江上游区域的考古调查时 , 在什邡洛水镇洛城村石亭江出山口河流冲积地层发掘出一两片陶片 。 “夹砂很重 , 颗粒很粗 , 一眼就能看出是桂圆桥文化的东西” , 刘章泽笃定道 。
桂圆桥时期陶片的发现 , 证明石亭江上游峡谷地区可能存在桂圆桥时期遗存 。 一条“先翻越九顶山 , 后沿着石亭江上游峡谷进入什邡”的路线逐渐清晰 。 可山间峡谷的证据并不好找 , 几千年时间 , 石亭江峡谷两岸已堆积很厚的泥石流层 , 根本无法勘探 , 更别提发掘 。 刘章泽曾带队尝试 , 也只能无功而返 。
至此 , 从营盘山文化到桂圆桥一期文化 , 从三星堆遗址一期文化再到三星堆文化 , 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画卷在刘章泽等众多学者努力下被彻底展开 , 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区性文化发展序列 , 为三星堆文化起源和发展演变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
|【聚焦三星堆】刘章泽:田野包围“城市”,三星堆遗址外围历史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