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陈芝
伊恩·布鲁玛的《伏尔泰的椰子:欧洲的英国文化热》这本书给我提供了非常好的阅读体验 , 因为我也是他笔下所谓的“崇英者” , 对几百年前的同好的诸多种种感同身受 , 就像有共同偶像的粉丝对上了接头暗号 , 兴高采烈地聊起话题 。
而对异域文化美好的向往 , 通常会因为一叶蔽目 , 不见泰山 , 亲临其境后发现自己反而过得并不舒坦 。 日本人的巴黎综合征 , 就同样落到过对英国人的理性思维方式无比推崇的伏尔泰头上 , 据说 , 他曾经因为外国人的服装与言行举止 , 在一次出门的时候被一群英国底层民众围攻 , 为了挽回局面 , 他爬上了一个台基 , 急中生智:“勇敢的英国人 , 难道不能生为你们中的一员 , 还不够让我难受吗?”于是那些土生土长的英国人 , 用肩膀把这个法国佬抬回了家 。 至少作者告诉我 , 故事是这么讲的 。
从这个角度讲 , 人对事物的爱与憎 , 特别是情绪非常强烈时的爱与憎 , 有时候很相似 , 都是无限强调事物的某一面 , 而对与此不同的地方选择性忽视 。 因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 注意力是有限的 , 精力是有限的 , 所以不可能像理论上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做出完全理性中立客观的判断 , 这是神明所独有的特权 , 人类版的客观中立 , 如果存在 , 与人类的局限性这一点最契交相合的 , 反而是对事物的漠不关心 , 不闻不问 。 因为无感无爱 , 与其毫无关系 , 所以得出的结论最符合诗性的真实 。
但伏尔泰来自一个对(人的)理性无比膜拜 , 相信其无所不能的时代 , 他的徒子徒孙甚至在大革命时建立了以理性为神明的宗教组织 , 以填补耶和华被遗弃后的政治真空 。 本书的作者指出 , 虽然英国生活中的缺点被他辛辣讽刺 , 但他心中的英国依然是阳光明媚之所在 , 因为它是建基于一种理念之上 , 这理念的核心就是自由和理性 , 在他看来 , 理性是一种普世价值 , 英国便提供了一种普世性的例证 。 “伏尔泰的椰子”这一书名便由此而来 , 伏尔泰推崇英国的自由政制 , 并相信它是能被其他所有国家采用的 。 但他的反对者并不认同这种看法 , 并以椰子为例 , 椰子能在印度成熟 , 却不能在罗马成熟 , 英国的政制同理 。 而伏尔泰则答道 , 这种椰子在英国成熟也是需要时间的 , 椰子没有任何理由不能在各地成熟 , 甚至在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都可以 。 所以让我们现在就开始种吧 。
这种乐观的看法 , 甚至英国人自己都不能接受 。 因此 , 尽管整个十九世纪 , 欧洲都以英国为模范国家 , 对英国的推崇达到一个史无前例的水平 , 英国保守派自身反而对输出政制兴趣缺缺 。 英国 , 以及以英裔为主的白人殖民地国家 , 历史上普遍怀有一种“英美例外论” , 其中最激进者无比强调英语民族的自由政体是独一无二的 , 是不可模仿的 , 源自英语民族的特殊性 , 人类世界以皮卡第与多佛为界限 , 截然两分 , 彼此相反仿佛两个不同物种 。
这种说法 , 未尝没有道理 , 十八十九世纪以后登陆英语世界以伏尔泰为首的欧陆访客 , 普遍感觉自己来到了一个与欧陆完全不同的全新世界 , 这个新世界带给他们最强烈印象主要是三点:自由、商业文化与贵族政治 。 喜爱英国 , 与讨厌英国的人 , 往往围绕这三点纠缠不休 。
这三点里 , 政治自由通常是大陆崇英者爱上英国的最主要缘由 , 自文艺复兴以来 , 欧洲国家的战争强度越演越烈 , 统治者为了满足战争机器的需要 , 不断扩张权柄和政府机关 , 以汲取更多的财政资源 , 这逐渐导致中世纪的议会政治在欧洲大陆被专制统治取代 , 到了启蒙时代 , 欧洲人已经习惯了绝对君主制的存在 , 难以想象其被取代 , 以至于许多启蒙哲学家满足于开明专制的浅尝辄止 。
- 离职|当员工辞职时,领导都要出面象征性的挽留一下?
- 心理学|职业生涯怎样少走弯路?这7个认知觉醒心法,别明白得太晚
- |莱蒂齐亚才是职场女性的穿衣榜样,跟着她的思路走,轻易不会出错
- 铭文|《东周王城出土战国铜器铭文整理与研究》出版发行
- 动力|谈谈女性的内在驱动力
- 数字藏品|区块链技术处理成为数字藏品之后,竟卖到4.51亿元
- 理查德·谢泼德|对死者的照护,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一周新书风向标
- 萧远山|萧峰,萧远山,鸠摩智,慕容博,4人武功如何排序?鸠摩智名次很合理
- 第一名|2022理想男友职业排名,公务员倒数第一名,榜首是女大学生公认的
- 薪酬|年龄大的管理人员招谁惹谁了?为什么找份像样的工作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