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词微言 一本万殊
林颐
读叶嘉莹先生的书著 , 我常常觉得感动 , 又有丝不忍 。 先生年逾高龄 , 一腔赤诚 , 仍扑在中国古典诗词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复兴上 。
先生向来极爱诗词 。 在她看来 , 诗有诗的格调 , 词有词的境界 。 小词亦可大雅 。 小词起初写的 , 都是美女与爱情 , 可就是美女跟爱情 , 也可以提升到一个很高的修养与境界的层次 。 诗言志 , 可那些幽微的心思 , 若不方便用诗来表达 , 该怎么办呢?于是 , 有了“诗余” , 也就是词 , 可以寄托那些文人才士的不得志的怨情 。 小词里面的这些微言是非常妙的 , 要求读者本身有精微的感受辨别的能力 , 才能从那微言之中兴发感动 , 引申得出很多意思 。
中国古代很多文人都注意到了“有感而发”是诗词创作的缘起 。 诗人敏感之心触接外界时 , 自然现象、万物灵长、人情世态、遭际变故等引发了诗人心灵的震撼、情感的摇摆 , 遂在其心中凝聚成一种兴发感动的情意 。 叶嘉莹倾向于诗词创作中那些油然而生的、直接的、自然的本真之情 , 她将中国古代文论中零散的“兴发”观点系统化 , 上升到了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 , 并落实到具体的批评实践中 。
《兴于微言》包括六篇文稿:探求苏辛二家小词之微意;谈辛弃疾词一本万殊的成就;张惠言五首词中的儒家修养;陈曾寿其人与两首关于雷峰塔的小词;吕碧城五首词中所折射的独立之志;沈祖棻不让须眉的“学人之词” 。
苏辛两家词是我们熟悉的 , 但未必就能领悟其中的微言深意 。 叶嘉莹以细读的方式 , 一句句剖解 , 这些小词 , 看着像写景抒情 , 写惋惜春光 , 写花木芳菲 , 可是婉转曲折里有深情隐意 , 这里边真是有政治的托喻 。 这些解读 , 结合了苏辛的政治生涯 , 慢慢展开论述 。
若想感知小词微言 , 很重要的一点 , 就是了解这些作者的生平 。 叶嘉莹在解析各首小词的时候 , 都是结合作者生平来讲述的 。 读文学一定需要了解作者吗?有些读者很信任自己的文学感知力 , 觉得只须看原文就够了 , 这可就未必了 , 有些时候 , 知道了作者的一些经历 , 我们才能读出作品里那些含而不露、隐而不发的未竟之意 , 诗词如此 , 任何文学体裁都如此 。
小词之含蓄 , 尤其适合微言 。 读苏轼 , “春色三分 , 二分尘土 , 一分流水”;读辛弃疾 , “那人却在 , 灯火阑珊处” , 你以为他们在写什么呢?
叶嘉莹关注诗人词人的生平 , 她所抬举的诗人词人 , 他们的创作须有一条明晰的轨迹 , 也就是她从西方文学评论里借来的这个词pattern(风格) , 她称之为“一本万殊” 。 不是千篇一律 , 老说一样的话;而是一本万殊 , 根是一个 , 但是发展出来的每一片叶子、每一个花朵都是不一样的 , 那才是伟大的作者 。 一颗诗心 , 学贯中西 , 借鉴西方文论反思中国的传统词学 , 这是叶嘉莹致力探寻的方向 。
我的感觉 , 叶嘉莹是有文学洁癖的 。 她喜欢的诗人词人 , 一定是人品高洁的 , 她于他们的生活、作品里 , 看到自己的影子 , 她的兴发感动不止来自作品本身的审美 , 也来自她对人生的感悟 , 对于国族天下的忧思 。
叶嘉莹为什么那么喜欢张惠言呢?张惠言一生未曾出仕 , 将精力投入了词学研究 , 并且培养出了很多学生 , 清苦自矜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陈曾寿是谁呢?婉容的老师 。 溥仪曾经劝这位老师同去满洲国 , 陈曾寿却放弃了帝后尊师之位 , 后半生飘零落魄 , 病逝乡馆 。 吕碧城弃家奔读 , 孤身前往天津 , 闯出一番作为;沈祖棻的诗词意境深远 , 成为女性词人的集大成者 。 此外 , 叶嘉莹还谈到了李清照、徐灿、贺双卿等女词人 。 她自己 , 何尝不是其中一员呢?
- 何常|首届网络文学研究班开班 “何常在”等知名网络作家成首批学员
- 废话文学|同是视频“火”的,为何大毛落幕,邓刚爆红,一切皆因利益而起?
- 物流配送中心|山东滨州烟草有限公司卷烟物流配送中心梦羽跃文学社成立
- 故宫|【校园文学】戚慕尧:心愿
- 中国|文学与影视应该如何相互借力?
- 笔名|首届“流沙河文学奖”颁奖仪式在沙河故里城厢举行
- 大部分|红星书评|杨献平《南太行纪事》:北方乡村的一份文学“档案”
- |作家们隐藏在儿童文学中的“小心思”
- 佩里·诺德曼|作家们隐藏在儿童文学中的“小心思”
- 张莉|以文学为镜照见每一个隐形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