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诗词大会上8岁“小诗库”以一敌百:原来是奶奶的隔代教育成果

文|冯玮
图|《中国诗词大会》
来源|成长的可能
昨晚的《中国诗词大会》上 , 八岁小朋友王恒屹一人挑战百人团姓氏飞花令 , 给不少观众都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
主持人也笑称 , 五岁半就来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王恒屹 , 是大家伙共同看着长大的孩子 。
回看他与诗词大会的这几年 , 最精彩的 , 莫过于第六季特别节目“中秋诗会”上 , 6岁的王恒屹与奶奶组成了“知否”组合 , 并在与另外两个学霸家庭的多番较量下 , 一路过关斩将 , 拔得头筹 。
这也让外界对王恒屹的日常生活格外好奇 。
有人担心 , 孩子是不是家长催生而出的天才?家长是怎样让他背下了那么多诗词?背诵诗歌的过程他是否觉得抗拒?也有人质疑 , 王恒屹节目组为了反差效果而专门“打造”的神童形象 。
但更多的人是好奇 , 如果他是真心热爱诗词 , 家人又是如何培养出这位“中华小诗库”的呢?
#1
从兴趣到热爱:奶奶带大的国学小子
2013年 , 王恒屹在山东青岛出生 , 他的父母都是大学本科学历 。
如大多数90后父母一样 , 王恒屹的爸爸妈妈在启蒙教育上重视“兴趣激发” , 给他培养了看图识字、故事听读等家庭学习氛围 。
出生几个月 , 王恒屹的妈妈就开始给孩子读一些简单的诗词 , 比如《三字经》和《弟子规》 , 或是一些简单的诗词 。
有一天 , 妈妈正在读“锄禾日当……” , 话没说完 , 一岁左右的王恒屹突然接上了“午” 。
刚刚开始学说话的他 , 发音不算清晰 , 但还是给了家人莫大了欣喜 。
王恒屹的爸爸妈妈一直在上海打拼 , 没办法给孩子太多陪伴的他们 , 将孩子送去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
给孩子每天读一首诗词的接力棒 , 就由奶奶接了过来并且坚持至今 。
奶奶何霞在年轻时就酷爱诗词 , 也热爱朗诵 。 退休后 , 她一如既往地爱唱爱跳 , 更是社区文艺活动中的积极分子 。 她也成为了王恒屹国学启蒙的最重要的老师 。
日常生活中 , 奶奶常常会跟着播放器 , 朗诵经典的诗词 , 也会一边看书一边读给王恒屹听——小孙子对于诗歌的喜爱 , 也正是在日日跟读中被培养而来 。
奶奶回忆 , 自己一开始只是无意地读给王恒屹听 , 有时候是讲故事 , 有时候是读诗词 , 而在在听故事的时候 , 他自己会看着书本上的每一个字 , 跟着奶奶一起读 。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 , 王恒屹认识的字越来越多 , 在街上碰到了认识的字还会主动去念讲给奶奶听 。
也由此 , 奶奶发现王恒屹对文字的敏感度比较好 。 而在他两岁时 , 也已经在奶奶的帮助下养成了独自看书的好习惯 。
而从孩子独自看书和亲子互动的过程中 , 奶奶发现孩子对古诗词似乎存在一定的语感 , 也会跟着咿咿呀呀 , 这才开始培养他背诵《三字经》《百家姓》这种孩子容易上口的国学内容 。
如果说让孩子学习诗词 , 是奶奶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并帮助孩子做出的选择;但让孩子真正地爱上国学 , 更与奶奶的付出密不可分 。
奶奶为了让孩子真正地喜欢国学 , 用讲故事的方式把一首首诗词串联在一起 , 这也让两三岁的孙子通过听故事的方式对诗词产生了画面联想和认知 , 对国学的兴趣愈发浓厚 。
学习的过程中 , 奶奶对社会上让孩子单纯背诵或者高压下的机械记忆感到排斥 。
因此奶奶会先创设学习氛围 , 比如通过内容的趣味解读引起小恒屹的兴趣 , 或是通过自己学习的状态让小恒屹也想参与进来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