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东西问 | 孙向晨:“中庸”与“middle way”,为何需要构建“汉语哲学”?( 三 )


西方文明有自身机理 , 对人类智慧贡献巨大 , 需要不断学习 。 但同时我们不必以他们的方式否定自己的价值 。 我们有着自身的“所以然” , 也同样需以哲学的方式贡献于人类 。
中新社采访人员:能否举几个“汉语哲学”的例子?“汉语哲学”有何世界境遇?
孙向晨:张世英先生晚年发扬了一种“万物相通”的哲学 , 提出“横向超越”和“境界说”理论 , 在中西相互观照中发展出一套更有普遍性的哲学体系 。 张祥龙老师提出了关于“天道”的哲学 , 还从哲学上重新梳理、阐发了“孝”等传统观念的理论价值 。 赵汀阳老师以哲学的方式重新认识、阐发了“天下”的观念 。
上述理论创发皆源自“汉语世界” , 这些哲学家在阐发时并不强调这些概念是中国人的 , 而是将其作为人类生存于世的一些普遍的生存论上的特征 。
关于“汉语哲学”的世界境遇可这样来理解 , 只要我们对于源自“汉语世界”的概念与范畴 , 从理性层面来加以阐发 , 它就能获得世界的理解;这不是语言翻译的问题 , 而是一个哲学阐释的问题 。 如赵汀阳提出了“天下”概念 , 他的相关著述被翻成英文、法文、德文等 。 这是“汉语哲学”世界境遇的缩影之一 。 (完)
受访者简介:
中新社|东西问 | 孙向晨:“中庸”与“middle way”,为何需要构建“汉语哲学”?
文章图片

孙向晨 , 复旦大学教授、哲学学院院长、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社科领军人才(2020年)、上海市领军人才(2019年) 。 曾在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巴黎高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等大学做访问学者、访问教授 。 牵头或参与的教学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 。 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 多项著作、论文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双重本体:形塑现代中国价值形态的基础》《现代个体权利与儒家传统中的“个体”》两篇文章分别入选2015、2017年“上海社联十大年度推介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