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4135字 , 阅读约需13分钟
关键词:北大精神
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大热剧集《人世间》中 , 北大以一种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的方式惊喜“客串”了一把 。 周家的大儿子周秉义与二女儿周蓉在恢复高考后 , 双双考入了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从“光字片”到北大——《人世间》里找到你!】
本文图片
在剧中 , 还有不少场景 , 反映了80年代初的北大校园生活 。
本文图片
对于剧中人物的成长而言 , 北大的出现是情理之中的——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 。
独家
梁晓声谈北大精神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特别邀请到《人世间》原著作者梁晓声先生分享他眼中的北大 。 在梁晓声先生看来 , “爱国情怀和振兴中华的担当精神”是北大精神的核心诠释 。 他笔下的周家兄妹则尽显80年代北大学子的精神面貌 。
点击视频 , 聆听梁晓声先生赠言
上下滑动 , 查看全文
尊敬的北京大学的朋友们 , 毛主席关于长征说过三句著名的话:“长征是宣言书 , 长征是宣传队 , 长征是播种机” 。 从北大的历史看 , 自从《新青年》落户北大 , 其上所发表的好文章 , 已具有新文化运动宣言书的属性 。 当年许多北大师生都热忱而自觉地充当了新文化运动宣传员的时代角色 。
从北大走出的许多学子 , 皆具有时代之担当精神 , 具有中华民族新青年的风貌 , 对于新文化运动及后来的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运动产生过重要影响 。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 , 北大的许多师生又热忱而自觉地发挥着思想的光和热 。 万事开头难 , 改革是难中难 。 拨乱反正 , 思想为先 , 在此点上北大继承了自身的精神传统 。
我认为这个主义、那个主义 , 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务要固守的当是爱国主义 。 民以食为天 , 民以国为地 。 倘某人并不爱国 , 不论自诩多么地爱人民 , 在我这儿总觉得可疑 。 而只要具有爱国之情怀 , 其思想、主张、精神和能力 , 必可最大程度地服务于人民 , 促进时代之逐步向好的改变 , 同时有益于自身的与时俱进 。
故所以然 , 诸君若问我对北大精神的理解 , 那么我的回答是:从新文化运动时期 , 到五四时期 , 到新民主主义时期 , 到改革开放时期 , 到现而今 , 北大精神一步到位的诠释 , 提取核心的诠释 , 其实便是爱国情怀和振兴中华的担当精神 。 无此核心的存在 , 自由之精神 , 独立之思想 , 便也没了其所扶立的根基 。 恕我直言 , 若北大人不爱国 , 既不但负往圣、负先驱 , 亦必负万众斯民 。
至于小说《人世间》中的周家兄妹 , 同是八十年代北大学子 。 我的创作初心 , 当然是想使他们具有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年轻知识分子的新的精神风貌 。 在原著中 , 周家兄妹和郝冬梅在一起 , 所议话题 , 所思所想 , 每与改革的难点、国家的前途有关 , 但我水平有限 , 力所难及 。
我没有什么可对北大说的寄语 , 北大人也完全不需要我说什么寄语 。 但我在北大也是有朋友的 , 局限于中文系 , 如谢冕先生、陈平原先生 , 陈晓明、张颐武、曹文轩教授 。 大学永远是国家新人的摇篮 , 是国与国之文化、科技、艺术相互交流的实体 。 有知识的和有情怀的这两点如何能在教育学中相得益彰、知行合一 , 这是我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每觉困惑、每觉无力的 。 我多么希望仍在教学岗位上的诸君能够总结出好的经验啊!
- 艺术家|不相干的两张图,被他合二为一,趣味“混搭”令人发笑
- 叶兆言|我为深圳人读书三分钟│叶兆言、胡野秋、冯波、毛俊杰、王嘉
- 华为|当年我阻止了我弟入职华为,家人十分费解,如今我弟却十分感谢我,职业选择切忌向“钱”看齐
- |“抗疫必胜”!深圳八旬老人剪纸作品鼓励战疫
- |美欧筑“文化隔离墙”孤立俄罗斯,俄媒:彻底结束对“文明欧洲”的幻想
- 大安镇|乐东大安镇:筹备“三月三”庆祝活动 让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 吴昌硕|“00后”小书画家作品与大师同台竞技,吴昌硕海派艺术空间赏“雏凤清声”
- 二十四节气|诗词大会·名师观察员|说说诗词里的“时间观念”,高老师给每天配一首诗
- 杭州|一路从杭州到伦敦,杭博今日开启的这场展览,带你探秘海上丝路
- 客厅|“厅堂四不见,田广人丁添”有什么说法?古人经验之谈,有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