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文学内外的路遥

【读书者说】
作者:王璐(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讲师)
近年来 , 在文学社会学的新研究视域下 , 路遥及其作品的经验价值正以越来越复杂多样的面貌呈现在历史的行进过程中 , 其间 , 史料整理工作的进展为研究的深入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 《路遥年谱》即是推动深入打开路遥经验的又一力作 , 为读者呈现了文学内外路遥更立体、更真实的形象 。
|再现文学内外的路遥
本文图片

路遥在鸭口煤矿深入生活 。 (王清林摄影)
图片由邢小利提供
|再现文学内外的路遥
本文图片

《路遥年谱》 王刚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自1970年代开始正式发表作品 , 到1992年辞世 , 路遥的文学创作持续了近二十年 。 二十年间 , 中国文坛的风云变化在《路遥年谱》中以谱前内容的方式清晰地展现出来 。 各种文学风潮潮起潮落、文坛体制与时代形势不断变化 , 而路遥最终以“现实主义坚守者”的形象为文学史所铭记 。 如果说 , “年谱整理要将围绕作家作品形成的经典认识 , 转换成问题 , 而非梳理脉络的依据”(杨晓帆《当代作家年谱研究与当代文学的经典化》) , 那么《路遥年谱》通过翔实的史料与巧妙的编排所呈现的 , 正是路遥如何在徘徊与渐进、取舍与更新中最终确立自己“现实主义”取向的创作历程 。 可以说 , 守正创新、不断丰富和更新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是作为“现实主义坚守者”的路遥文学创作的价值所在 。
《路遥年谱》对路遥几乎每一部作品的创作、修改和发表时间都有完备的记录 。 在清晰的时间链条中 , 路遥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渐进式历程得以全盘显现 。 可以看出 , 路遥一直把反映时代气象、描绘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作为自己自觉的追求 。 在1983年写作的《柳青的遗产》中 , 路遥称柳青“绝不是一个仅仅迷恋生活小故事的人”未尝不是一种夫子自道 , 他的创作即以一种总体性的眼光密切关注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 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 , 路遥创作了多篇小说 , 比如《在新生活面前》正面描绘新时期的工人 , 表现现代化建设的热烈反响 。 这些写作反映了路遥对社会现实和时代气象的充分关注 , 但彼时他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尚停留在原有的惯性思维中 。 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和《在困难的日子里》锻炼了路遥为“现实主义”赋予新的活力的能力 。 正是从这两部小说开始 , 路遥深化了对“现实主义”的认识 , 逐渐以富有挑战性的创作意识深入把握现实的本质 。 在大量阅读以往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和持续思考的基础上 , 路遥逐步克服了以往僵化的文学教条对自己写作思维的束缚 , 在《人生》中表现出卓越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 他曾说“关于作品的时代感 , 实质上是对时代生活的本质反映……我们时代的特点 , 最突出的是社会面临着巨大的转折” 。 路遥既看到了当时不合理的城乡二元机制对农村青年人生发展的束缚 , 又对转折期的国家变化报以充分的信任 。 于是 , 他所塑造的高加林形象成为反映当时农村发展的时代问题的文学典型 , 而《人生》发表之后不到两年 , 国家即逐渐放开了对农村人口进城发展的限制 , 高加林式的问题得到了历史性的解决 。 这不能不说是路遥站在某种历史的高度 , 以文学家的敏锐对历史潮流做出的一次深刻的现实主义描绘 。

作家年谱在客观勾勒作家创作史和作品反响的同时 , 也隐伏着谱主的精神生命史 。 《路遥年谱》记载 , 在路遥追悼会的悼词中 , 陈忠实写道:“路遥的精神世界是由普通劳动者构建的‘平凡的世界’ 。 他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最能深刻地理解这个平凡世界里的人们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 他本身就是这个平凡世界里并不特别经意而产生的一个 , 却成了这个世界人们精神上的执言者 。 ”这是对路遥及其作品精神十分准确有力的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