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书|杨献平:弱水流沙之地( 四 )


由此再向北 , 至额济纳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库布镇 , 可以看到大片的胡杨 , 每年的深秋季节 , 胡杨叶子全部变得金黄 , 走在其中 , 感觉通体透亮 , 想起曾经的乌孙、月氏和匈奴等游牧部落 , 这胡杨林 , 似乎就是他们可汗的黄金大帐 。 据说 , 大禹、晋高僧■、唐玄奘、李元昊、冯胜、左宗棠等人曾经由这里经过 。 更神奇的是 , 《道藏》中说 , 老子就是在这里化胡成佛的 。 但最确凿的事实是 , 王维在额济纳居延海边写下了“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之诗句 。 而最令人神往与叹嘘的便是公元前99年 , 年轻的酒泉教射骑都尉将军李陵带着“五千荆楚弟子 , 奇材剑客”沿着弱水河出发 , 深入漠北寻击匈奴主力 , 以阿尔泰山中断 , 以五千人马对敌八万人 , “苦战八昼夜 , 杀伤过当” 。 最终“四百人脱归” , 李陵被俘 , 从此陇西李家败落 , 李陵悲苦一生 , 最终埋骨大漠 。
这种悲情 , 我想千古以来 , 是无以排解的 。 皇帝和他的臣子、将军等等的关系 , 实在是一个奇怪的存在 。 我注意到的情况是 , 历史以来 , 王朝的兴衰都系在某些人身上 , 成也人 , 败也人 。 能臣良将乃至道家道教谋略之士对于王朝的兴衰 , 盛世乱世的作用 , 实在是强大无匹的 。 如李牧之于赵国 , 张良之于刘汉 , 郭子仪之于后唐 , 刘伯温之于朱明 , 刘秉忠等人之于元朝等等 , 莫不如此 。 反之亦然 。 而李陵之悲剧 , 及其全军之勇决 , 实在是一曲旷古悲歌 。
有时我觉得奇怪 , 巴丹吉林这一片沙漠之地 , 何以产生了如此之多的往事呢 , 而且还都充满了传奇 。 很多时候 , 我去到居延海 , 想象王维在此写下“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的情景 , 也想起史前年代 , 乌孙、月氏和匈奴在此驻牧的种种已经不可知的细节 。 空阔的天空之上 , 流云如帆船 , 如丝绸 , 如裂帛 。 倒映在涟漪不断的居延海中 , 忽然觉得《易》以“兑”为“泽”的比喻和引申 , 简直是了不起的一种创造 。 水中有天 , 天又如水 。 水天一色 , 也天水相映 。
最可怕的是风暴 。 大的如龙卷风 , 起初晴朗的天地 , 远处忽然一片黑暗 , 接天连地的风柱如怒龙 , 似天宫倒塌 , 卷着诸多的沙子和尘埃 , 迅速奔移 , 有的时候 , 会将牛羊骆驼等等动物卷入其中 , 即使不死 , 也会瞬间凭空上百里 。 有几次 , 我正在黑城 , 即蒙语的哈日浩特拍摄纪录片 , 忽然遮天蔽日 , 天空变黑 , 呼啸的大风犹如奔腾的万千马蹄 , 轰沓而来 。 我们几个赶紧缩在黑城的墙根 , 用衣服包住头脸 , 蜷缩在墙根 。 许久之后 , 大地安静下来 , 睁开眼睛 , 一切复又如初 , 刚才的风暴 , 犹如一场梦魇 。 沙漠中这种行止不定的风暴 , 使我觉得 , 人生的某些磨难也大致如此 , 同时也揭示了一个基本的道理 , 即无常才是世间万物之恒常状态 。
就像这黑城 , 当年作为西夏王朝的威服司军镇所在地也好 , 元代的亦集乃路总管府也罢 , 都是人居之地 。 明朝的冯胜在此遭到了元朝守将卜颜帖木儿的坚决抵抗 , 大军围城半年之久 , 也没有破城之道 。 这位卜颜帖木儿 , 在当地的传说中 , 被称为“黑将军” 。 哈日浩特之黑城名字便由此而来 。 就此 , 冯胜军中有占卜者曰:“黑城地高河低 , 官军在城外打井无水 , 而城内军民却不见饥渴之相 , 必有暗道通水 , 如将水道堵截 , (我军)则必胜无疑 。 ”冯胜依计而行 。 大破黑城 。 然后弃城而走 , 这座古城也由此废弃 。
关于这一段历史 , 《明史·列传第十七》中只寥寥说:“至亦集乃路 , 守将卜颜帖木儿亦降 。 ”黑将军之类的 , 大抵是民间的穿凿附会 , 带有某些主观情绪 , 以及强烈的个人好恶 。 但正史也有很多的玄虚之说 , 如《明史·列传第十七》记载说:“(冯胜)生时黑气满室 , 经日不散 。 ”这也算是另一种穿凿附会 。 对于民众来说 , 传奇和传说 , 才是他们真正喜闻乐道的 。 中国人的内心甚至骨子里 , 自始至终都带有强烈的玄幻色彩 , 这大致是原始的万物有灵的自然性认知和“崇圣”的集体精神的体现和延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