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杨村秧歌剧目的搜集整理也充满考验 。 安素娟拿着本子 , 带着录音笔挨个走访秧歌老艺人 。 “他们一边唱我一边做笔记 , 他们说张三出场了 , 我赶紧记上 , 李四出场了 , 我又记上 。 ”大多艺人年事已高 , 口齿不清 , 听力下降 , 安素娟就耐心地和他们反复沟通 , 有一次她跟一位老艺人一聊就是4天 。 行唐三分之二的村她都走遍了 , 白天外出调查 , 晚间案头整理 , 对于她已是常态 。
随着寻访的深入安素娟越来越有紧迫感 , “这个月走访的老艺人 , 下个月再去可能就因病卧床无法开口了 。 还有的好不容易找到了 , 一打听人已经走了 。 就这样一些剧目已经失传 , 比如《审二堂》《王小赶脚》《苏武牧羊》《汾河湾打雁》《苏三起解》《四郎探母》《黄鹤楼》《罗裙记》……有的剧目能演三四个小时 , 太可惜了 。 ”
本文图片
心声:让行唐乡土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
曾有人说 , 对一种民间技艺的坚守与传承 , 有时候真需要一点儿蛮劲和傻气 , 需要虔诚之心与牺牲精神 。 熟人和亲友都说 , 安素娟身上还真有股子劲头 , 不论干什么都全力以赴 。
退休以来 , 安素娟不旅游、不逛街 , 也顾不上帮儿女照顾孩子 , 一门心思地寻访搜集和整理本地民间文化 , 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难以计数 。 有朋友劝她:“都六十多岁的人了 , 分文不挣还贴钱 , 你这是图啥?”多数时候安素娟不愿解释 , 从当初想为父亲写篇文章 , 到如今全身心守护家乡传统文化 , 她深深体悟到这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 “在我们的民间文化中有很多劝人向善、积极向上的内容 , 值得我们弘扬和传承 。 ”
近几年安素娟又开始搜集整理歌谣、谜语、小话、歇后语、俗语等 。 令她欣慰的是 , 随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愈发浓厚 , 支持她的人越来越多 。 “有的给我写纸条 , 有的给我发电子邮件 , 有的给我发短信 , 有的给我发微信、打电话等等 , 为我提供素材 。 ”
如今安素娟不再满足于搜集和整理 , 她希望能在民间文化的学术研究和探索上有所贡献 , 将来推出一套行唐民间文化系列丛书 。 “我自知水平有限 , 也不知道能做到哪一步 , 但我不会停下 。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搜集整理 , 将先人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 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 , 让行唐乡土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 。 ”安素娟如是说 。
文/图 燕赵晚报融媒体采访人员 黄蓥
【秧歌|只为家乡那如天籁的秧歌】编辑 卡卡 责编 老克
- |家乡书|杨献平:弱水流沙之地
- 千里之外|从千里之外,八旬的他寄给家乡六页长信
- 卢芹斋|他是“文物大盗”卢芹斋,娶15岁的女子为妻,只为与36岁岳母暧昧
- 龙向梅|名家说|龙向梅:家乡的青瓦会说话
- 策划|这是一封无字的情书,只为她!
- 属兔|属兔人不为别人只为自己,遇到困境不卑不亢,激流勇进拼搏到底
- 大河|家乡的小桥
- 品读|品读|家乡的雨
- 贾岛|诗人中的“炼字”狂人,只为“推敲”一字,炼出了千古名句
- 钢笔画|美爆了!美术教师画400多幅钢笔画展现家乡古韵